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6篇)正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如下是爱岗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6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里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了xx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本课乃至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学生于上学期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已有了解,同时,在此课学习时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对于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二、教学对象分析

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进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入情入境地朗读;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

六、课前准备

(一)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的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过程预设】

一、忆旧知,引起共鸣

(一)揭题。

(二)课件演示图片并配乐,教师凭借学生对上学期《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感悟作过渡,用深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再次读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课文,收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也体现了教材之间的有机整合;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尽快进入角色,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感情基础,达到了“课伊始,情亦浓”的境界。】

二、初读文,感知情缘

(一)课件出示要求:大声、快速地读读课文,把句子读准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生字。(认读生字,检查音准,识记字形,如有不理解的词语相机解决。)

(三)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为学生下一步的理解与感悟打下基础。】

三、品词句,体会深情

(一)指导理解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相机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二)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快速默读第一自然段,想: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在你感动的地方写上感受?

【设计意图:以“情谊”为切入口,使学习思路更为清晰。让学生概括几件事,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动笔写感受,既尊重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又能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真正落实了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

(三)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快回家休息吧!”

引导学生用“请求”“恳求”“哀求”的语气来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志愿军对大娘的关爱之情。

2、“我们空着肚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抓住“顶”“冒”“穿”等词语,想象当时的画面并通过读体会当时战场的危险。

理解“雪中送炭”,体会大娘为救志愿军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谊。带着感受读句子。

3、“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理解“唯一”,区别此句的“亲人”与题目中的“亲人”之不同,用读来突出小孙孙的重要。

创设情境,代入角色练说:假如你就是被救出的伤员,你会对大娘说什么?顺势导读,体会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回归文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读,能让学生更好体会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突破本文的难点;通过抓重点词句来感悟,能使语文学习回到实处,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点主题,升华情感

(一)配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再见了,亲人”。

(二)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此处回归课题,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强化了主题,使学生在文中体会到的情感得到升华。最后布置的课外作业也为下一课时体会情感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一、理解“噩耗”“代价”等词语,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继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三、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体会到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借助课件再次把学

生带进分别的情景。

二、研读课文,领悟写法

继续学习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嫂话别的场面,领悟前三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

点以及文章在选材上的特点。

三、借助资料,加深体会

(一)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互相为对方做的事还有哪些?教师顺势出示相关资料。

(二)小练笔。

(三)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

四、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一)这是由爱国而迸发出来的情谊,是跨越了国界的情谊,这是伟大的情谊。如今心愿已成,分离之际,他们彼此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教师用动情的语言并配上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练习背诵让你感动的句段。

五、课外拓展

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不是亲人但又仿如亲人甚至胜似亲人的事例,如:捐赠器官的、收养孤儿的、义工、志愿者、今年雪灾出现的热心人士等,从而感受人间的真情。

引申出:自己该如何对待亲人与他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前3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叙述的内容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难忘的往事组成。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避免了平铺直叙。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识记: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主要是课文前三个自然段的共同点)。

应用: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内化:从课文中挑选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再写下来。

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难点:1——3自然段的共同点(表述方法)的理解,朗读;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前准备:

1、会读、会认生字,会组词。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写了哪几个代表性的人物。分别举了什么样的事例。

3、参考资料,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目标分解,教学操作内容、程序(实施)

第一课时

引学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板书“亲人”,看到亲人这个词,你大脑海中想到了谁?理解意思(有血缘关系的人)

2、板书“再见了”,平时有没有和亲人分别的时候,内心的感受如何?用一个词概括当时的感受或场景?(依依惜别、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与亲人离别的确是一件难过的事。今天要学的《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讲的亲人指的是谁?这句话又是谁对谁说的?

二、齐读课题。

1、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2、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3、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4、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比前次语气激昂)

5、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再见了,亲人。”(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6、小结: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

了解故事背景、导学、自由读文,读准生字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这里的亲人指谁?这句话又是谁对谁说的?

自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暂时:zàn、友谊:yì、血泊:pō、“捣”和“谣”的字形。

讲学

1、检查自读效果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战役 封锁 暂时 硝烟

情谊 噩耗 刚强 大嫂 捣米谣 雪中送炭

同归于尽 阻击 挎着篮子 阿妈妮 供应 抽生读 、齐读

强调正音:妮 谊

字形:噩、 耗、 硝(消 销 稍) 嫂(嫂的右边部分)

突破难点词语理解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区别词义:战争 战役 战斗 的区分 完成《作业本》第1题

(2)抽生朗读1、2、3节

读了这三节,有什么发现吗?(三个自然段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劝慰——回忆——抒情)三个自然段都以祈使句开头,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请求,再以回忆的形式写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做的事情,最后以反问句结束,表达志愿军对朝鲜人们的深情厚谊。

(3)课文主要讲谁与谁分别?文中的亲人指谁?

志愿军战士、大娘、小金花、大嫂。

质疑:联系我们刚才对亲人一词的理解,有什么疑问吗?(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

2、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适当补充作者魏巍及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正义战争。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战士们浴血奋战,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八年的相处,你说他们的感情会怎么样?可以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深情厚谊(板书)还可以怎么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3、课文的主要内容。

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学习最后三节。

导学:

所以,当战争最后取得胜利,在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登上列车要回国时,他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从内心发出呼喊……

自学:生接读最后三节。

讲学: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那份深厚情谊、那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如何建立的,我们到下节课再好好去感受。

评学:

1、学习收获。

2、作业。抄写课文后的生字和本课的词语。

3、背诵4~6段,熟读1~3段。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引学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导学

学习第一个事例,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1、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事情。

2、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细细体会体会。

讲学

1、交流、随机板书、洗补衣服;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

2、研读句子一

(1)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你觉得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A、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划出动词,感受到了什么?

B、理解“雪中送炭”(从字面上理解;实际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饿三天三夜会是什么感受?用一个词语?(眼冒金星、浑身无力、前胸贴后背……)如果是你,饿了三天三夜,最希望什么?(有人送来粮食……)在急需要食物的时候,有人送来了粮食,这就叫雪中送炭。拓展“雪中送炭”的用法。

“雪中送炭”指在别人急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

(结合完成《课堂作业本》)

(2)而大娘为了给我们送打糕,自己却累得昏倒,所以每当支援军战士回忆起这件事时,心里会是怎样的呢?(激动、感激)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3、研读句子二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1)理解“唯一”。感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2)朗读句子

4、引读:八年来,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志愿军战士怎么会忘记呢?当八年后的他们要回国时,面对前来送行的大娘,才会那样依依不舍地对大娘说——生接读:大娘吗,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永远不会。

师:因为八年来,我们已与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您说——生接读;这比山一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导学,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自学:小组合作学习

讲学: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1、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3、再次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4——6自然段。

回归整体感受“亲人”,感受中朝人民之间的情谊。

导学: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自学:感情朗读4——6自然段

讲学:

1、学生齐读

2、感情朗读指导

3、指名读——齐读

4、小练笔: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写一写,交流。

5、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6、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谁)为了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凝成了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7、再次感情朗读4——6段: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

多读几遍,达到可以背诵的程度。

评学:

1、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写作方法等)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等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激趣、朗读、合作交流,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感: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学习重难点: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揭示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说说你对亲人的理解。(有血缘关系,最亲密的人称“亲人”。)

说起亲人,大家被亲情所感动着。然而在人们遇到危难的时候,凡是能伸出援助之手的,都会被视为亲人,例如非典时候的白衣天使,5.12地震中的武警官兵。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让人感动的故事。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五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

2、介绍背景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毅然出兵支援朝鲜,先后出兵30余万人,却有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你知道哪些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3、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起。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10月,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朝鲜人民噙着泪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

4、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课文中的“亲人”指哪些人?他们是亲人吗?为什么把不同国度的人是称为亲人?

二、自主学习,归类释疑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朝鲜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自主学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想一想,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读的过程中,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把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2)交流: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

3、汇报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从哪些事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1) 大娘 : 送打糕,昏倒路边;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 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  为志愿军挖野菜,炸伤了腿

三、走入情境,研读分享

教师范读大娘的故事,想一想哪些词句表现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1、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2、重点出示: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交流讨论: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哪些词句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打糕是怎样送来的?

大娘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养伤,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你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从“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从“唯一”这一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研读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

情谊比山高比海深(板书)

四、分层应用,情感升华

1、在朝鲜战场上,      为了       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为了

浴血奋战。两国人民用          凝成了         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        。

2、在分别之际,这位朝鲜的阿妈妮怎么舍得志愿军离开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以大娘的口气描述一下送别的场面。

五、交流反思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阅读链接

本文的作者是魏巍,他还有一篇非常经典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下大家可以找来阅读。

不是亲人

板书:志愿军————————朝鲜人民:大娘

胜似亲人            小金花

大嫂

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词句。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预设问题:

1.细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批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想想文章的写作特点,谈谈你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亲人指的是谁?

(2)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结下了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他们分别时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令人感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感悟。

二、自主阅读提纲

细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批注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三:汇报展示

1“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和眼了……..”

(1)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

(2)读这句话时,让我想起一首古诗。

2“几年来,您为我们付…….。”

(1)从“多少”可以看出大娘为志愿军做过的事很多。(2)除了课文提到了缝衣服,想大娘还为志愿军做过什么了,“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3(1)从“冒着炮火,穿过硝烟。”可以看出朝鲜人民不顾生命危险,更表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热爱。

(2)从“很多同志感动的流下眼泪”这句可以看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谢之情。

(3)“雪中送炭”用的好,用雪中送炭造句。

4“同志们伤心的痛苦……”

(1)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

(2)妈妈牺牲时没有哭,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

5“您为我们付出了…...”

(1)这样高的代价——血的代价。

(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6写作特点

(1)前三段,每段都以祈使句开头,以反问句结尾,中间是叙事。

(2)后三段,运用直接抒情的写法。

(3)选取典型材料表达中心。

三、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得人》,《一千里江山》,流行歌《声中做谊》。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核查资料,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要求:用简要的话整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国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

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3、再读三个段落,交流对三个段落所回忆故事内容用小标题概括的情况,通过比较,练习准确概括三个故事内容。

4、要求学生练习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三个段落所回忆的故事。

5、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解决一些课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绍中到的常识问题;表达上的问题悬疑

第二课时

一、研究前三个段落与结尾“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

1、出示,课文结尾“再见了,这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这句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几十万人牺牲、流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卫了祖国的大门。

2、研究三个故事与结尾的关系:

请同学读三个故事,体会,三个故事分别有什么特点?三个故事代表了什么?与“洒满献血”有啥关系?

体会:三个故事都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

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冒生命危险”(体会冒着硝烟,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体会“丢下”“唯一”所强调的意思——在大娘看来,志愿军伤员比“唯一的小孙孙”还要重要,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牺牲自己(体会同归于尽);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炸断了一条腿。

将志愿军的流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流血结合在一起,练习用“综合法”推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友谊是鲜血凝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感悟“第二人称、反问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1、要求学生阅读三个段落,去发现三个段落在叙述上的人称特点——第二人称;结构上的特点:“劝慰——回忆——反问”;段落结尾都是反问句。

2、重点研读第一段,与“第三人称写法”对比,体会“第二人称”“反问”在表情达意上的的独特作用。

先读课文第一段,再读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对找原文,体会修改后与原文的不同点。

发现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处改动: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的场景(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将第二人称该换到成了第三人称“阿玛尼”;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叹。

提出思考性问题,薛恒思考讨论:

(1)故事大意,变化了没有?作者要表达的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表达了没有?

(2)读原文,对比:在情感表达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去读原文,体会:

首先,人称变化以后,读起来,非常可观,作者仅仅是在表达着客观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称对话形式,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主观上的强烈情感,面对面再说,不能说假话,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就更真实。

结尾处,修改成了感叹句,感叹句不如反问句的情感表达更强烈。而如果在人称修改之后,感叹句是可以顺下来的,如果反问,“您说……忘怀呢”这样一改,反问的运用又不恰当了——怎么读怎么别扭,好像不很通顺了。

3、朗读原文,尤其是反复朗读反问句。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读:

大娘,您曾经冒着硝烟……您却昏倒在了路旁。——读结尾反问句!

大娘,敌机来轰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孙逊!——读结尾反问句!

给出结尾反问句,学生练习读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齐读开头送别的话语!

4、学生分组连练习读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齐读4—6自然段!

三、根据文章结构特点,自己编写背诵提示,练习背诵!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6

《再见了,亲人》一课,选自魏巍的著名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述了中朝两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胜利后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全文字字表情,句句含爱,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从“情”字入手,导情、诵读、激发想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渗透国际主义教育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感情

课文所写的是否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回国时的事情,离现在已达四十年了,距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对久远。孩子们也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很难投入。为此,我在开篇教学时,运用设疑导入的方式,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见过亲人别离的场面吗?那种挥泪道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会带给你如何感受呢?”诱发学生情趣。接着通过简明扼要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一步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品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课文语句饱蘸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理解课文时,我在品赏词句上下了一定功夫。具体步骤是:

1、理解本义。

2、理解具体语言环境。

3、推敲比较。

4、反复吟诵。

5、摹仿运用。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词句都是值得品赏的。在词语方面,我重点突出“雪中送炭”、“唯一”、和“代价”。目的是加深理解,增强对大娘(大嫂)的崇敬之情。如在品赏“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比喻什么?为什么说大娘送打糕是“雪中送炭”?最后通过摹仿运用,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到: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来打糕,真可谓“雪中送炭”。大娘送来的不单单是打糕,而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了战胜敌人的精神子弹,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在品赏句子时,着重理解表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语意含蓄的佳句,结构复杂的长句……如课文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我要求学生先把它们变换这陈述句,弄懂意思,再比较语气,体会感情色彩。

三、读讲结合,丰富感情

多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是加深感受的有效途径。课文作者用倾吐心声的叙述方式,用赞美、感激的语句勾画了几位朝鲜妇女的高大形像。教学时,我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逐步感知课文,体味课文中包含的深情,在头脑中再现朝鲜人民高大鲜明的形像。另一方面,我也试图运用声情并茂的讲解适时点拨,使学生有所悟而产生共鸣。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大娘的事迹后,我追问到:“大娘为志愿军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不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齐读──“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一句后,我进一步引导:“正因为这样,所以志愿军说大娘的情谊──(学生接下去) “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感情。”通过巧言利导,读讲结合,学生对“大娘”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朗读体会,这种感情变得更加丰富深刻。又如,在学完志愿军跟“大嫂”告别的一段后,我作了概括性的解说:“大嫂为了使志愿军多吃蔬菜跑到前沿阵地最危险的地方,结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付出了血的代价。今天,又架着双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送了程又一程,志愿军十分感激,深表敬意,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一段……”。再如,课文最后一段集中抒发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时,我先要求小组诵读,讨论理解意思后继续动情地说:“列车开动了,想到也许再也见不到这里的亲人了,再也见不到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了,志愿军心情十分沉重。跟亲人的难舍难分之情,对土地的无比眷念之情达到了最高峰,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样稍加点拨,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又能把学生的感情自然推向高潮。

四、激发想像,升华感情

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写的,通篇都是志愿军的话。这给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带来一定了难度。于是在学完课文后,我再次引导想像: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通过回顾课文有关情节,学生不难想象:在挥泪道别时,朝鲜人民也一定回忆起了许多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在朝鲜战场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也洒下了无数志愿军的鲜血。进而认识到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受到了强烈的情绪熏染,受到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全班诵读,在诵读中倾吐对朝鲜人民崇敬感激之情。以便让这种浓烈的感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