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及反思(优秀10篇)正文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及反思(优秀10篇)》

时间:

学习目标: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下面是细致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编的10篇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1

学习目标: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学习难点: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美丽”一词就和西双版纳连在了一起。西双版纳的人总是骑着大象在乡间行走,那里的傣族人不分白天黑夜地跳舞,那里白天是节日,夜晚是欢乐的海洋。下面就让我们在葫芦丝深情委婉的旋律中欣赏西双版纳的风光。

1、媒体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

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去赞颂,今天我们就随少数民族作家李舵一起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去领略西双版纳的美丽,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

1、 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浏览课文之后的感受。

2、 浏览课文,神游版纳后,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西双版纳的美。教师示范:西双版纳美在它的暖风也是醉人的。三、第二板块,品味美

1、本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了西双版纳的五个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并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人文景观注意引导学生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

(1)介绍泼水节的知识

(2)语文活动:作一回导游员:西双版纳的景物神奇秀丽、赏心悦目,西双版纳的风情朴质意深,真是景美人也美。那你想不想到西双版纳去游玩?好了,现在机会来了,我们班老师和同学组成了一个旅游团要去西双版纳旅游,但是有一件,缺少了一个导游员,你愿意当这个导游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以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写一段导游词好不好?

四、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

五、小结:正如同学们了解到: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傣族人都住在竹楼里。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谷,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是傣族人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的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西双版纳确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七、布置作业: 久违了,西双版纳,课下,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尽情地歌颂西双版纳,写下对西双版纳的向往吧。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运用小标题构造文章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的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疑点:

1、学习用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造文章。

2、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课型及教学思路:

(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

(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

教具及课时安排:

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

2、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看图片让学生猜出图中的地方。

二、课前热身

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

(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沧篾剁饰嵌棰涮

(2)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心驰神往轻描淡写妩媚装饰镶嵌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听录音机读

(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用领读的方法)

(4)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一段有何作用?哪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第一片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热带雨林图?(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第二个片段是怎样描绘竹楼外形的?又是如何描绘傣族老人的?(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悠悠野x谷”从谋篇布局来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野象经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反映了什么?(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达标反馈(投影显示)

1、做练习(投影题目):

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做课后练习一

五、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问叫学生回答

二、四边互动

互动1:作者是怎样描绘傣族人民打谷子和傣族女人在水中嬉戏这两幅风情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笑对生与死”这一片断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文章五个片断,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具有哪些特点?与总标题有何关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举例说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点。(学生答,

三、达标反馈

1、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2、仔细阅读投影的句子,品味其中的含义。(投影)。

四、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实践探索(找一篇反映山水风光的文章来阅读理解)

附:板书设计

十九、美丽的西双版纳

高高蓝天树(自然景观)

竹楼映蓝天(自然景观)

悠悠野x谷(自然景观)

妩媚傣寨水(人文景观)

笑对生与死(人文景观)

布置作业:积累美言 篇3

(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

(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学习运用小标题构造文章的方法。

2、理解课文对照的手法的运用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疑点:

1、学习用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断、用小标题来构造文章。

2、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课型及教学思路:

(1)课型:诵读、合作研讨

(2)教学思路:听读、朗读、研读重点段落,感知课文

教具及课时安排:

1、教具学具:投影仪、收音机、图片

2、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看图片让学生猜出图中的地方。

二、课前热身

1、由学生来介绍作者的情况,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预习(学生上台板演)

(1)给加点的词注音(投影):沧篾剁饰嵌棰涮

(2)解释一些关键的词语:心驰神往轻描淡写妩媚装饰镶嵌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听录音机读

(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对一些学生读不准的词句,教师采用领读的方法)

(4)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一段有何作用?哪些动词用得十分传神?(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第一片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热带雨林图?(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第二个片段是怎样描绘竹楼外形的?又是如何描绘傣族老人的?(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悠悠野x谷”从谋篇布局来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野象经过驯化,能为游客表演节目,反映了什么?(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达标反馈(投影显示)

1、做练习(投影题目):

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做课后练习一

五、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讲的内容,提问叫学生回答

二、四边互动

互动1:作者是怎样描绘傣族人民打谷子和傣族女人在水中嬉戏这两幅风情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2:“笑对生与死”这一片断里的几段话对人生有什么积极影响?有没有消极的方面?(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3:文章五个片断,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具有哪些特点?与总标题有何关系?(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4:课文是怎样运用对照手法的?有何表达效果?(学生答,教师总结)

互动5:举例说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点。(学生答,

三、达标反馈

1、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2、仔细阅读投影的句子,品味其中的含义。(投影)。

四、学习小结

内容小结: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实践探索(找一篇反映山水风光的文章来阅读理解)

第三板块,表现美 篇5

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

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积累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2、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情感目标:

1、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3、引导学生热爱水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云南西双版纳的资料(文字与图片)。

2、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家人或朋友介绍一两个迷人的西双版纳风景。

3、积累生字新词(从音、形、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乐曲————傣族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导入

2、师深情导入: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想必同学们已经从歌曲中领略到了。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3、过渡: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了解同学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检查生字积累情况(提问俩三位同学,后教师出示小黑板,点评疑难生字词,最后齐读一遍)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感受美

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

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过渡:我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西双版纳有这么多迷人的风景,我想不通同学们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喜好不同,心里的感受也会不同。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

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

4、总结过渡:

我们已领略西双版纳“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的谷”的优美自然景观,也领略了“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的人文景观美,而实际上,西双版纳的美又何止这些呢?她的神奇、美丽、富饶,使她在世人的眼中,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你们对这颗明珠还有多少了解呢?请告诉我,好吗?

(三)拓展————表现美

1、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2、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我们已充分领略,现在由你来当导游,带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也来畅游一番西双版纳,你会推荐哪个景点?打算怎样介绍?试试看。

四结束课文

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令人流连忘返,让我们再次走进乐曲,闭目神游,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西双版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五作业

大家或多或少也到一些风景名胜走走看看过,回去翻翻旧相片,选择你喜欢的风景,写成导游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神心高高望天树

自然奇驰竹楼映蓝天

“美“————秀神悠悠野象的谷

人文丽往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简短 篇7

荷塘里有小鱼、有荷叶、荷花,它有绿柳映衬,有朝霞打扮,乡村的荷塘更是如此。

早上,太阳刚刚带着朝霞冉冉升上天空,我就来到乡村的荷塘边。碧绿的荷叶和粉红色的荷花上还闪着露珠,它淘气地在“床上”翻滚着,一不小心只听“扑通”一声,翻下床,落入池水中。池中的鱼儿象是被吓到了,一溜烟全游走了。没多久又聚在一起,嬉戏打闹,尽情地玩耍。

荷塘嘛,当然还是荷叶荷花最受人瞩目。从这边放眼望去,一片碧绿中有千点万点的荷花,一眼望不到边,不愧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说的就是此景。

荷塘不仅早晨美,中午也一样美。

中午,烈日当空,鱼儿也躲到水里了。在烈日的煎烤下,池中的水被晒得微微发热。荷花在这烈日下的池水中却毫不畏惧,它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游人。这种坚强的性格,无论是婀娜多姿的水仙,还是雍容华贵的牡丹都无可拼比的。

傍晚,晚霞映红的天空更是为池子里的荷花加了神秘面纱。晚上天空中繁星点点,依然能看到收苞的荷花和池塘美景。

乡村荷塘真美!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读课文,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植物和动物?”并在小组交流。

5、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教学难点:

读课文,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植物和动物?”并在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一、观看“西双版纳”的影像资料引出课题:

1、(播放“西双版纳”的影像资料)大家看了这段美丽的风光片后能猜出这是什么地方吗?(出示句子: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的西双版纳)

2、学习生字“陲”

1)、看了西双版纳的景色你有什么体会吗?(美丽)

2)、(出示课题)美丽的西双版纳

3)、齐读课题。

4)、过渡: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这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分小节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3、说说你读了课文以后西双版纳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地方?

三、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第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特点)

(2)拓展知识面:你还知道哪些民族?

2、学习课文第二、三小节:

(1)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

(2)第二、三小节你读懂了什么?(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

(3)读第二小节,完成填空:

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这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4)请你用“这里有怎么样的什么”的句式来说话。

(5)读第三小节,用“什么时候,这里有什么,可以怎样”的句式来说说。

3、过渡:美丽的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那么它还有些什么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4、(出示课文第四小节内容)你能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吗?请你用画笔来画一画。

4、拓展想象思维: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动物在那里?(出示说话提示:请你用“什么在哪里干什么?”)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1)老师向学生介绍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出示图片或者影像资料)

(2)你觉得那里的人生活得怎么样?

6、课文质疑。

7、师:学习了课文,想想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可以在书中找有关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讲述)

四、拓展知识面:

小朋友,你爱美丽的西双版纳吗?除了课文中提到的植物和动物,你还知道哪些?请你收集有关资料,给大家作介绍。

五、作业布置。

A:1、抄写字词。2、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植物和动物,做介绍。

B:1、抄写字词。2、选一节背诵。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9

学习目标: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学习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学习难点: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

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

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浏览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以“《》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三、第二板块,品味美

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

3、小组合作交流,点击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

4、深入探究:人文景观的美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

(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

要求

a、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

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

四、第三板块,表现美

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

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七、布置作业:积累美言

(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

(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对游记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且游记属于散文的。一种,这类散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因此我的目标设置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了解运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方法。

3、学习通过对照手法表现西双版纳神奇秀丽自然风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中相关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倡导学生课前查找收集关于版纳的资料增加感性认识。

3、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傣族人民独特的人文风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难点:

1、通过对照手法体会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的神奇秀丽和人文景观的质朴意深的特点。

2、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教法

教学中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欣赏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感受当地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想才能体会得出。

对照手法的运用是难点,在问题设计中我用了填空题的格式做引导。为了帮助学生赏析语言,我提供了示例和赏析格式。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学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①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程序

本课两课时完成,下面我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有两个目标:

1、通过欣赏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

2、体会对照手法的运用,深层次感悟“美”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