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中教案 > 初二教案 > 血液正文

《血液》

时间:

教学目标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血液,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探究活动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

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各有什么功能?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归纳,并由此引出新课: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重点学校的学生可采用研究性学习来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探索血小板的作用

生活现象: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血液,不久又自然止血。

提出问题: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

教师演示实验:出示A、B两试管,A试管装的血液没加抗凝剂,B试管装的血液也没加抗凝剂,但在取血时用竹签不停地搅动。

学生观察两试管的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思考血小板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A试管的血液凝固成了血块,且血块周围有一些淡黄色的液体,B试管的血液不凝固。

教师指出:血块周围的淡黄色液体叫血清。

出示投影:

处理

现象

A试管

——

血块+血清

B试管

竹签搅动

不凝固

提问:为什么试管B的血液不凝固?

学生回答:是用竹签搅动的缘故。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搅动能使血液不凝固?

教师举起竹签让学生观察其上的红色丝状物,用水冲洗,变成了白色的丝状物。

指出:这些白色的丝状物叫纤维蛋白,那么,洗去的红色物质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红细胞。

继续引导:同学们想一想:B试管里的血液不凝固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什么?

学生回答:纤维蛋白

教师引导:但在血液成分中并没有发现有白色的丝状物,这纤维蛋白从哪里来的?

教师讲解:原来血浆中溶解着纤维蛋白原,它可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

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

结论: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

教师讲述:

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血液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

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观察A试管里的血液,除了血块外,还有少量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我们叫它血清,请思考:血清与血浆在成分上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

投影:比较一下:血液、血浆、血清三者成分上的差异:

血液

血浆

血清

成分

血浆+血细胞

含纤维蛋白原

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血液的各成分的功能归纳血液的总功能,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并联系在皮肤一章讲过的血液可调节体温,最后用下面的投影总结血液具有运输、防御、调节体温三大功能:

导入下一课题:

可见血液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人体到底有多少血?碰到意外事故失血过多怎么办?

板书:二、血量和输血

(一)血量

提问:你们知道自己体内有多少血?

教师讲述:

一个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板书)那么,请计算一下,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他的血为多少?平均为多少?(学生计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为4.5千克)。

教师介绍:

大家知道,水的比重为1千克/升,而血的比重为1.05千克/升,近似于水的比重,如果用水的比重来代替血的比重,那么,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他的血为多少升?平均为多少升?(学生回答:4.2~4.8升,平均为4.5升)。这究竟有多少血?

教师举起4个1.25升可乐瓶里装的3瓶半的红墨水说:就是这么多的血。

教师继续讲述:

人体内的血量只有维持相对的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就会有生命危险。

让学生计算一下体内血量的30%是多少毫升的血?

(学生计算后并回答:1200~1500毫升。)

教师拿走一满瓶红墨水的可乐瓶代表失去体内血量的30%具体是多少血就会危及生命。

同时指出:并不是一个人失去一点血都不成。(学生计算后并回答:4.2~4.8千克,平均为4.5千克)。

经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让学生计算大约是多少毫升?400毫升),(教师从三瓶半的红墨水里倒出400毫升放到有刻度的烧杯里,代表失去的血,)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还能在一定的时期内相继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一般丧失的水分、无机盐在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血浆蛋白浓度一天左右恢复正常,红细胞则在一个月内恢复正常。因此,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   问:你们知道我国的义务献血每次是多少毫升?(200毫升)

教师从三瓶半的红墨水里倒出200毫升放到有刻度的烧杯里,代表一次献的血,举起这些血,人一次就献这么点血,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损害,但对那些病危躺在医院急需输血抢救的人来说,却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个健康的公民都应积极参加义务献血。

��   但同学们目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提倡义务献血,当你们到了18岁后,对于每一次献血应该踊跃报名参加。

(二)、献血的条件:献血者须是无传染病史、无慢性病的健康的成年人。

(三)、输血(板书)

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

但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

输血可以挽救生命。早在五百多年前,当时年老体衰的罗马教王英诺森三世输入了三个健康男孩的血,虽不知是静脉注射还是口服,但这次输血是灾难性的,三个孩子死了,教王也没有保住生命,而庸医则逃往国外。

此后,1618年,维廉·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在1665年,英国的雷恩和洛维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输血,利用管子把两条狗的静脉连通,实验成功。而被称为化学之父的罗伯特·波义耳随后进行了人体实验,他给患轻度精神病但身体健康的人输入了羊血,发现病人“好多了”。随后的人体实验叫人恐惧,不断有人因输血而死去。直到1909年奥地利人郎德斯泰纳(Karl 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了第一种血型——ABO血型。他测出红细胞中有一种化学物质,能同其他人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结果能致人于死地。他将这些化学物质称为A和B,根据血液中含有A物质,即为A型,含有B物质即为B型,两个都没有即为O型,都有即为AB型。即包括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才使输血技术发生质的飞跃。此时,人们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输血应该避免“不相容”。输血时,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输血的原则是:应该输同型血。(板书)Landsteiner在输血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他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还有其他血型系统。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输血前应该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受血者的血与供血者的血液相实验,是否出现凝血现象。

除此以外,输血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输入全血或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如,严重贫血者应输什么?

答:浓缩的红细胞,因为严重贫血者主要是红细胞的数量过少但血量不少,所以,应输浓缩的红细胞。

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已掌握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同时还对输血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

拓展:投影出示一段资料:让学生阅读并讨论。

“能够输血是本世纪伟大的医疗成就之一,尽管输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些血液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等。但是,人类在医学领域的进展使我们相信,献血是安全的,输血也是安全的。不过,医学最终比不上这样一个‘奇迹’: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心甘情愿把鲜血捐献出来,以挽救他们从未谋面,不曾相识的人的生命”。——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汉福德·多尔

1、� 讨论题目:

2、� 在当今社会中,输血面临巨大的挑战,你认为挑战来自何方?

谈谈你对文中“奇迹”一词的看法。

在讨论中,教师以平等的一员加入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