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介绍通用7篇正文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介绍通用7篇》

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7篇机械设计专业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机械设计专业 篇1

关键词:OTO;机械;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学生和老师一同在课堂进行学习与授课,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需要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步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的方式相结合,就是笔者需要研究的内容。“OTO”即“OnlineToOffline”,其含义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即学生需要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混合进行学习,是一种更强调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在OTO教学的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动研究者,而教师不仅仅是作为教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在“互联网+教育”新形势的新时代,OTO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随着网络与科技的快速发展,OTO教学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中显得愈发重要[1-2]。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现状

1.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现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的一门专业,属于机械类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过硬的机械专业知识和较好的相关实践能力,且具有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和较高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的人才。武昌工学院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武昌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该专业学生绝大多数为男生,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但学习能动性还需提高。

1.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现状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加上每个班级情况会有差异,学生整体的班风、接受程度会不同,老师将根据每个班级的特点针对性教学。但是由于机械类一个教学班级一般有30人左右,教师无法真正做到针对每个人个性化教学。在教学时,教师一般保证绝大多数同学有所进步,但是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上,很难完全做到让所有人都完全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的所有知识点,使教师所讲授的所有内容都被学生在课程上所消化吸收。结合武昌工学院学情及专业特点,在近年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初步尝试OTO教学。图1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三个班级对于同一门课程在同一时间完成了相同的教学内容后,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其中横坐标为不同难易程度的知识点,纵坐标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后的测试得分,其中1班为传统教学模式,2班为纯线上教学模式,3班为浅尝OTO教学模式。通过图1可以发现,1班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容易的知识点很容易接受,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的接受程度会逐渐下降;2班在纯线上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容易的知识点接受程度较高,但是知识难点增加后,学生的接受程度就会下降较快;而3班在浅尝OTO的教学模式下,不管是容易的知识点还是较难的知识点,学生的接受程度都会比较高,且当知识难度增加后,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会有过于明显的下降。通过调查也发现,学生更愿意在OTO的教学模式中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学习效果会得到明显提升。

2OTO教学模式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1提高学习灵活性和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通过OTO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课前线上预习学习内容,完成课前习题,带着疑问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在教室里会更有针对性地与老师进行互动来解决疑惑,课后可以自主利用时间进行复习,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而言,很多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仿佛隔了一层窗户纸,如果仅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难点内容。在OTO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前线上教师的指导预习,教师在课堂中针对学生预习情况有目的地进行线下指导,再结合学生课后线上的巩固复习,将线上线下两个教学方式有机融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比如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而言,“机械工程制图”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非常考查学生想象能力的课程。很多机械结构学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看到实物,教师会通过播放图片或者动画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机械产品的结构,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依然会比较抽象,学生不好全面掌握其结构,因此在绘图过程中无法很好地把握。通过OTO教学就可以很全面地讲解,教师可以把机构的分解图、装配图,以及不同视角的视频展示等在线上,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对于在课堂中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学生课后也可以随时播放教学视频进行学习,不仅提升了学习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2资源共享共建精品课程

OTO教学是一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建立线上教学资源。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是将PPT、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教案、动画视频等资料在课程上进行展示,而在OTO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这些资料都上传到线上平台,学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课前预习、课后进行复习巩固都可以利用自主时间来完成。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之后,对于不熟悉的知识点,可以随时在线上复习,或者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难点也可以随时通过线上的相关教学内容及时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问题的解决效率。而且线上资源可以供全校所有学生,乃至全社会使用,即使是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对本门课程感兴趣,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的线上资源进行学习,并且还可以参加线上测试评价,真正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不断更新建设教学资源库,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尤其是对于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来说,需要建立起完整的信息资源库,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都有不少关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师,有能力组建一支有力量的教师队伍,这样的一支队伍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必定汲取了大量的经验,足以完成OTO教学平台的建设以及信息整合、资源整合等工作,通过不断积累,可以共建精品课程,这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3-6]。

2.3互动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点学生回答问题一般是根据点名表喊出学生名字,但是在OTO教学过程中,回答问题可通过抢答、随机抽取等形式,学生更感兴趣,也可以调节一下课堂学习紧张的学习气氛,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准确情况也可以作为后期评价的参考之一。教师可在线上小组作业,小组成员可在课后讨论完成,完成之后在线上平台提交作品即可,并可进行展示交流,班级成员可对每组作品进行点赞和评论,对于点赞率高的作品,在课堂教学时,可上台进行介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产品优缺点,并分析改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完成并改进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师生互动的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活动只能在课堂上开展,即使是的课后任务,也无法做到实时交流。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尽管师生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但是很多学生积极性不够高,他们多为被动接受知识,由于不善于表达或从众心理等各种原因,与老师直接的互动并不是很多,因此会造成学习效果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OTO教学模式丰富了师生互动的多样性,且学生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可以个性化地为不同学生设置不一样的作业题目,还可以让学生团队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也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学生利用所学习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课后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与搭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随时将所搭建的产品进行拍照上传,教师也可以进行指导改进,这样能实现课后互动指导,学生将想法在实验室进行实现,同学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线上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进步会更快。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方式会更加多样化,也能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机械类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传统上主要是线下完成的,教师根据个人多年经验,观察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和特点,为学生讲解课程相关知识点,并对重难点进行合理的解析,答疑解惑。OTO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线下培养技能,而在线上完成对机械专业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并完成相应的作业任务,与教师的互动也更加多样。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完善思路、开阔眼界[7-9]。

2.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而言,传统的评价方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试卷考试成绩+学生实验成绩+学生平时成绩。而在OTO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方式将更加多元化。比如教师可在课堂教学开始时采用线上签到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学生通过手势签到或者定位签到的方式,一方面节省了教师点名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签到的学生是一定在教室内的,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到课情况。在OTO教学过程中,考核方式也更加丰富,可以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进行融合,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期末考试的成绩,而是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的态度及效果[10]。

3结语

OTO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师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更高效的学习平台。它能将传统教学与线上教学进行优势互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学习效率,还可以将线上资源共享,提供给更多有需要的学习者,也让教师可以更全面方便地更新信息资源库,尽快建立精品课程,并且丰富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增加交流,优化学生学习效果,也使得课程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教学与学习均更加灵活[11]。OTO教学将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学习的学生,变为主动学习的研究者,而教师变为指导者,这样一种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朱述英。OTO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情况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11):13-14.

[2]张鹭,李玉可。OTO模式在高校财会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山西青年,2021(15):42-43.

[3]郭蔚萱。基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OTO教学模式探究[J].新课程,2020(36):109.

[4]范业婷,孙燕。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J].南方农机,2022,53(3):167-169.

[5]吕勇,戴磊,宋词,等。技能应用型课程的OTO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数字印刷,2020(3):87-95.

[6]郑骏川。基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OTO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135.

[7]陈永,田辉,王振锋,等。“机械原理”课程“互联网+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23):144-146.

[8]宋召良。基于“云课堂平台”OTO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PS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数码世界,2020(7):131.

[9]黄震宇。OTO模式下机电专业实践课建设及应用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1(3):15-18.

[10]王文韬,孙敏,罗章华。MOOCs视阈下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OTO教学模式改革[J].内燃机与配件,2020(2):295-297.

机械设计专业 篇2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多维创新能力

1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机制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措施

1.1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方式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行业见习与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出其各自有效的改革途径,如何通过引入企业案例,或者进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行业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面向行业重构和优化机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机械行业涵盖范围比较广,不同的企业需求人才能力不同,如何在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中归纳出共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保证人才培养的共性,又具备不同企业的人才个性能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跨学科、综合化等新要求,在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博性,又注重专业技能的精深程度,[3]把传统的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导向的课程结构转型为以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发展为主的课程结构,构建完整的理论加实践的机械制造课程体系结构,同时通过课程整合形成跨学科的课程群,使之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相匹配。一方面,通过广泛地调研相关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新形势下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并立足于实际生产过程,根据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密切关注制造行业特别是量大面广的核心制造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将这些内容及时引入到机械制造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学内容紧扣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紧跟本专业先进技术的发展形势。

1.3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各类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训练、职业资格培训以及学科竞赛等多个方面。同时考虑“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又可以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性实验;专业技能模块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综合设计;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专业技能训练及认证、创新性实验、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参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互联网+”大赛以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4]

2实施过程

(1)顶层设计阶段。为成果形成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实施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在梳理机制专业人才培养前期积淀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和行业专家开展广泛讨论,制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2)具体实施阶段。对接行业需求,明确能力标准,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优化、实习实训改革、课堂教学革命、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全面落实学生能力培养。(3)总结提炼阶段。对成果的实施进行总结、修正,并加以提炼。在成果实施的不同阶段,依据成果实施的阶段性成果组织分析,指出不足,并在后期加以修正。收集、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研究数据、教案资料、论文资料等),并总结提炼,同时以书面形式呈现,并转化为论文。(4)交流推广阶段。通过媒体报道、、著作出版及经验交流等方式对成果进行应用推广。

机械设计专业 篇3

一、制图专业化教室的结构

(一)三视图投影训练区

此区域的功能在于掌握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及掌握九字投影规律。三视图的形成是制图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一部分学生往往学到此处由于缺乏空间想象力而放弃对本学科的学习,学生对三坐标投影面体系不感兴趣,拒绝继续学习。我们所设计的三视图投影训练采取三维立体的灯箱投影,学生走N~JI练区,可以自行将零件或模型放置在指定范围之内,打开投影机,零件或模型将随着光束自行投射到屏幕上,形成三面投影。学生可以根据投影特征完成零件或模型的三视图投影的拼图,然后将投影面打开,形成三视图,并通过投影的位置关系,寻找其投影规律,完成相应部分的训练作业。

(二)公差配合训练区

此区域的功能在于学生进入此区域时可以学会查阅公差表,认识动、静、过渡三种常见的配合形式,通过多媒体了解常见的位置公差。在此区域中设置大尺寸的公差表的活页,以便于学生的查阅与小组之间的学习与讨论,有已加工好的配合零件(动、静、过渡配合);有相应的视频(动、静、过渡配合的应用);有公差带学习的动画以及三种配合的加工案例分析。此区域的另一功用在于帮助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

(三)典型零件的绘图区

此区域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完成典型零件的视图的绘制,使学生认识本专业零件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尽快地了解工作岗位图纸,同时,此区域还设置零件的测绘区,使学生学会测量工具的使用。此区域可称其为多功能区,可以根据本学校的特点进行设置,例如数控专业典型零件区、模具专业典型零件区、机电专业典型零件区。每一区域具有本专业的特点,如数控专业以轴类零件与箱体类零件的加工为主,其中轴类零件又分为轴类与盘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又分为孑L系类零件结构、各种不同腔体类零件的结构以及各种不同轮廓零件结构;而机电专业的特点在于如何从装配图中拆分零件图,这样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在进行典型零件绘图的过程中了解零件特征及相应绘图方法,为以后的专业图纸的识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区域设置多个绘图座椅以方便学生使用。此区域的另一功能为零件测绘区,分为两个测绘阶段,分别为基础测绘区与典型零件测绘区。其中基础测绘区是针对关于游标卡尺与千分尺不熟悉的学生,具体的做法是将正确的尺寸封在零件的表面上,学生测完零件尺寸后,打开封条可以自行判断尺寸的正确与否,出现错误后,寻找原因完成零件尺寸的测量过程,同时配有尺寸正确测量的视频及动画,以纠正学生握尺与读数的错误,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检测工具。典型零件测绘区,在基础检具的前提下增设高度尺、数显尺、表头尺、块规、螺纹环规等其他检测工具,但此区域的典型零件均为金属件,已确保零件尺寸测量的准确性,此区域为学生准备手绘图纸与正规图纸以及软件尺寸标注检测及相应学习提示,以确保学生尺寸标注的正确性。

(四)图纸识读区

此区域的功能在于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制图知识完成企业图纸的识读过程。此区域共分三部分:基础读图区、图纸完善区与企业图纸识读区。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数控学习区、模具学习区与机电学习区。第一部分基础学习区的特点是图形线条少,学生通过搭建积木的方式读懂图纸,使其建立空间概念。第二部分图纸完善区是在读懂图纸的基础上,完成三视图的补图的全过程。在此区域内准备大量的模型以供学生选择,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图纸快速找出模型,最后达到直接补图的能力训练。第三部分是企业图纸的识读,此部分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三角投影的识读,此部分训练的目的在于企业的岗位需求,正常学校的制图教学采用的是第一角投影法,但在企业生产加工中,由于设计软件的引入,很多的工程图纸全部采用第三角投影,因此,刚毕业的学生极不适应。但此项的训练可以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的周期;第二阶段为企业图纸的识读,主要收集生产岗位常见的图纸,进行相应训练,可以采用问答过关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总之,四大训练区完成学生图纸识读的全过程,同时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包括投影概念的建立、常用检具的正确使用、尺寸的标注的方法以及企业图纸的认识,通过动手解决学生的空间概念的形成问题,最关键的点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学生在课堂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专业化教室的使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机械制图的授课采用的是理论课与绘图室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采用橡皮泥等辅助工具进行授课,在现今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其已无法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而制图专业教室的开发则是依据企业的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量具的使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室中用较短的时间,完成读图能力的综合训练。为了更好地利用专业教室,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专业教室使用时应注意:

(一)专业教室是以实践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室

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论铺垫后才能走进专业化教室,例如制图课的概述部分师生可以走进专业化教室进行课程认识训练,在投影训练后共同学习i视图的概念及九字投影规律。基本形体的i视图部分可以采用教室授课,但采用制图专业教室之后,制图学科的授课方式,可以采用做中学的形式。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专业化教室的一大特色

为了更好地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专业化教室的导航应通俗易懂,学生进入专业化教室之后,能够各取所需,自主学习,同时,多功能的座椅可以使学生更方便进行学习与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使用专业化教室时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应按照企业的6s管理制度,建立物品、工具使用记录,保持学习场地的整齐洁净等。

(三)学生的质量评价应引起教师的关注

进入专业化教室之后,学生的质量评价点可设置在:零件尺寸的检测、典型零件的测绘、典型零件图的绘制及尺寸标注、第三角投影的正确使用、企业图纸的识读,同时,不可忽视的是6S管理的执行程度。

(四)必要的课后作业不容忽视

学生在专业化教室的学习效果是可以通过适当的作业来检测的,因此,教师切不可忽略学生的课后作业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如果放松了学习质量的跟踪,制图专业化教室的使用将事倍功半,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机械设计专业 篇4

1强化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性

1.1毕业设计是建立知识联系的有效途径毕业设计过程可以把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专业知识有效的融合,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在设计过程中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在毕业设计的实践中,通过设计指导教师的引导,掌握知识的运用过程和如何合理的利用所学。

1.2毕业设计是进行专业综合训练的有效方式机械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是机械设计专业教学必要的集中实践性环节,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同时也是衡量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该过程培养和考察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与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职业培训,其成绩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

1.3毕业设计是适应工作环境,建立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的有效途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本专业学生能否在毕业后短时间内适应社会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地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有关设计、制造和控制方面的问题。通过实践和实习,了解企业技术人员工作现状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1.4毕业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毕业设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等实践环节中去,在实习、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材料信息,通过实习和设计,将学过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培养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独立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2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具备TRIZ理论应用和创新实践的基础和条件

2.1TRIZ理论的起源具有鲜明的工程技术特色

TRIZ理论是前苏联阿奇舒勒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白1946年开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分析研究了世界各国250万件专利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旺。阿奇舒勒开始就坚信发明问题的基本原理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原理不仅能被确认也能被整理而形成一种理论,掌握该理论的人不仅能提高发明的成功率、缩短发明的周期,也可使发明问题具有可预见性。TRIZ属于前苏联的国家机密,在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创新的“点金术”。如今TRIZ正成为许多现代企业创新的独门暗器,TRIZ可以轻易解决那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并形成专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从“跟随者”快速成长为行业技术的“领跑者”。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核心是技术进化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技术系统一直处于进化之中,解决矛盾是其进化的推动力。进化速度随技术系统一般矛盾的解决而降低,使其产生突变的唯一方法是解决阻碍其进化的深层次矛盾。阿奇舒勒依据世界上著名的发明,研究了消除矛盾的方法,他建立了一系列基于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发明创造模型。这些模型包括发明原理(InventivePrinciples)、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AlgorithmforInventiveProblemSolving)及标准解等。在利用TRIZ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者首先将待设计的产品表达成为TRIZ问题,然后利用TRIZ中的工具,如发明原理、标准解等,求出该TRIZ问题的普适解或称模拟解,最后设计者再把该解转化为该领域的解或特解。

2.2毕业设计的过程具备TRIZ理论应用的土壤

机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从选题、开题、结构设计方面具备TRIZ理论应用的土壤。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工艺设计、从变形产品设计到系歹0产品设计再到创新产品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进行毕业设计流程,指导学生掌握TRIZ理论的创新技法,了解Pm/I和专利查询。

1)毕业设计选题。选题是学生提早进入毕业设计环节的前提,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体现先进性、市场需求性,结合学生兴趣、生产实际及教师科研课题进行选题与命题。指导学生根据今后的工作单位或拟就业方向的性质,通过图书馆、期刊论文数据库、专利库获得毕业设计课题资料。引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中的技术成熟度预测方法对课题进行技术成熟度预测,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所需的科学决策能力。

2)毕业设计开题。开题是毕业设计前期环节的主要工作,开题过程着重于方案设计过程,应当使学生掌握在开题阶段应着重做什么及如何去做。在方案的提出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中发明的5个级别分类方法,明确毕业设计课题属于发明的哪个级别H】。同时,可以运用TRIZ创新设计的40个创新原理提出可行的毕业设计课题方案。

3)毕业设计的原理设计和结构设计过程。毕业设计的原理设计和结构设计是毕业设计的主要工作环节。教师应在毕业设计选题和开题工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原理设计和机械结构设计,从创新问题解决模式和流程图及解题工具的具体应用出发,定义设计所遇到的各种技术冲突和物理冲突,应用冲突矩阵或分离原理、发明理论解决冲突,得出TRIZ通用解,确定领域解;然后根据课题需要进行技术具体化,即进行详计。

3实例

以“水射流喷丸强化测试件装卡装置设计”为例,说明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应用TRIZ理论的有效性。

3.1选题

目前,公知的所有的机床装卡夹具不管通用夹具和专用夹具都是通过六点定位和卡紧机构实现对工件的准确定位和卡紧。在对工件加工时,加工工具对工件有力的作用属于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作用,然而传动系统在传递转动或平动时会对工件有附加的作用力,这会影响到对工件的处理质量。尤其是在试验单一因素对测试件性能的影响时,现有的夹具不能避免夹具传动系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本设计涉及一种装卡测试件的专用夹具,尤其是水射流喷丸强化测试材料性能或测试机床刀具切削力等单一因素影响时,测试件除了单一因素外,避免再受到其他力干扰的测试件装卡装置。

3.2开题

为了克服夹具传动系统对测试件的单一因素性能试验的影响,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试件装卡装置,在试验单一因素对测试件性能影响时,避免夹具传动系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本设计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传统的弹性夹头座和弹性夹头装卡工件,实现测试件的定位和夹紧。弹性夹头座的内锥面与弹性夹头的外锥面使用不能自锁的锥角锥面,调节螺栓的拧紧和松开可以使测试件夹紧和拆卸。为了避免测试件转动过程中受到传动系统作用力的干扰,采用驱动作用力与转动相分离的方法,把止口轴承架安装于箱体上支撑传动系统的作用力,由驱动连接盘通过渐开线花键连接驱动弹性夹头座转动,弹性夹头座的转动通过摩擦力驱动弹性夹头转动,由于弹性夹头夹紧测试件,所以测试件也会随着一起转动。测试件非夹紧侧是靠轴承和通用套支撑,并处于自由状态,测试件不同的尺寸可对应更换不同的通用套,增加专用夹具的通用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使测试件转动,且不会受到传动系统在传动过程中的作用力影响,是理想的试验装置,而且结构简单。

3.3原理及结构设计

应用的创新原理为物理冲突的空间分离原理。在如图1所示实例装配关系中,箱体(8)可以安装于机床的工作台上,轴用挡圈(7、12、l5、22、23)和孔用弹性挡圈(9、10、18、19、2O、21)用于对轴承(4、6、11)的定位,同时还可以定位弹性夹头座(16)和通用套(13)。调节螺栓(1)的外螺纹与弹性夹头座(16)的内螺纹用于调整弹性夹头(17)对测试件(14)的夹紧程度,测试件(14)的右侧是靠轴承(11)和通用套(13)支撑,并处于自由状态,测试件(14)不同的尺寸可对应更换不同的通用套(13),增加专用夹具的通用性。弹性夹头座(16)左端的花键轴段与驱动联接盘(2)上的花键孔配合,当皮带轮(3)转动时,通过驱动联接盘(2)带动弹性夹头座(16)转动,弹性夹头(17)与弹性夹头座(16)之间的摩擦力带动弹性夹头(17)转动,测试件(14)也随之转动。转动过程中,由于止口轴承架(5)安装于箱体(8)上支撑轴承(4)和皮带轮(3)之间,来自于动力传动径向力只通过轴承(4)和皮带轮(3)作用于止口轴承架(5),不会作用于弹性夹头座(16)上。这样,本装置实现了驱动测试件(14)转动与动力传动过程中的径向力分离。

机械设计专业 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专业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广泛的基础知识,该专业的学生罗辑思维较为缜密,且具备创新潜质。目前,如何在创新创业能力视角下培养创新型机械设计专业人才,是我国机械设计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1体系构建

构建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需要从机械设计专业的课程培训、科研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入手。构建该体系的目的为实现机械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则需要在传统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完成创新创业意识的不断渗透,。如此一来,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将有着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能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其各种行为加以约束,从而保证个人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以检验。所以说,通过机械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促使学生敢于创作,并且能够创作出新颖的作品,为我国未来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1.1课程培训。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建设机械设计专业创新设计课程,首先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各类设计软件,例如三维设计软件PDSOFT、GoogleSketchUP,PDMS,PDS,SMARTPLANT等,二维设计软件CAD等。同时,还包括以其他一些使用较为广泛的辅助性软件,如SolidWorks,Pro,Ancys等。在三维设计过程中,机械设计专业学生需要熟练使用多种专业软件,并完成整个设三维图形的设计与修改。学生只长时间的分析并设计进行三维虚拟模型,还能够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不仅如此,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创新意识的提高,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社会性实践教学方能实现,同时也需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意识教学,才能够更好的、全面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2创新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应当为大学生举办机械设计类创新创业讲座,并鼓励学生全员参加,为学生创建学生与创业成功者进行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再与创业成功者的交流中吸取、借鉴创新创业经验。此外,学校还应为学生展示创新创业成果,拓展学生视野,将学生的成功创新创业经验展示给校内学生,从而为学生树立能够进行创新创业的信心。1.3科研训练。高校应当为学生组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鼓励学生设计机械产品、制作机械产品、调试机械产品、为创作的机械产品申请专利、营销自身所涉及的机械产品,并在训练项目结束后,创作相关论文,从而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此外,学生也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进行科研项目,并承担其中部分的任务,从而提高自身的创作素养。1.4创新创业竞赛。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比赛,能够使机械专业学生在理论和技术交流过程中不断学习之外,还能够使其意识到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调整以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

2实施途径

我国部分高校虽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机械设计专业课教学活动当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高校虽然建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但其本身对创新创业认识的深度不足,研究的不够透彻,为学生传递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也只是皮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学生无法深入、透彻的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此外,我国部分高校注重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硬性灌输书本上的内容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当中。目前,我国国内高校对于创新教育的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并没有将其安排到日常课程当中,且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只注重理论灌输而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这就导致学生空有理论、不懂实践,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的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我国高校不应当只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活动,还用到结合专业课程,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拥有创新创业理念,真正的成为我国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例如,邀请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成功创业者,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将自身的创业历程同学生们分享,鼓励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研发。此外,教师也可以在专业课课堂上为同学讲述机械设计方面的成功创业者创业经验及所研发的创新型产品,并鼓励学生模拟该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此外,机械设计专业课应具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机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设计及培训,理论教学包括人文社科类、学科基础类、专业方向类及创新创业类,实验教学应包括经验性试验、综合性试验及开放性试验,实践教学应包括工程实践、认识实践、生产实践及创新实践,设计应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创新设计,培训应包括工程素质培训机技能培训。2.1实践专业课程训练与创新创业竞赛相结合。真正面向创新创业能力要的机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应当将教学活动、知识讲座融入创业创新竞赛之中,在对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加以鼓励的过程中,还要对创新过程加以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促使学生在进行竞赛、项目的同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为学生展示某位学生所创作出的优秀产品,里其他同学同样也积极进行创作,方法不仅能活跃以往单调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实现个人在机械设计实践方面的锻炼,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达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操作当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完成后,教师可将本次竞赛获胜的产品展示给学生,并邀请本次竞赛的冠军、季军、亚军携带在产品为学生讲述机械产品设计思路。此外,对于应届毕业生,教师可为其选取从未出现过的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产品展示给校内学生,同时,毕业生需要在毕业论文中提及本次毕业设计产品的设计思路、使用材料以及使用功能,从而确保毕业计产品的真实性。2.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在机械设计专业专业课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环节,对某一研究性课题进行细分,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承担不同方向的研究内容。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并且,在集体荣誉感的激励下,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学会分工协作,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路,提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思路。以拓展实训课程为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将振动辅助磁力研磨机这一较为复杂的系统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划分,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其分为五个学习小组,分别开展系统的原理设计、实验仿真、过程制造、调试、申请专利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其中,负责原理设计的小组需要在深入分析振动辅助磁力研磨机的工作原理,并对其配置进行全面优化处理,进而形成最佳的设计方案;实验仿真小组则是在原理设计小组的基础上,利用多元化的仿真软件,完成在虚拟环境下的机器性能和状态检测,从而避免了冒然施工导致的损失;在实验仿真确认原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后,则需要进行相关器材、零部件的采购;在该振动辅助磁力研磨机组装结束之后,则可以对此进行专利的申请,该工作则交由专利申请小组完成。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将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则能够较为快速的适应工作环境。2.3建立灵活多元的课程评价机制。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机械设计专业过于依赖课堂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多元化课程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为此,机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除加强实践教学以外,还需要对传统课程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等全面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并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调整各模块所占比例,从而能够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2.4发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作用。机械设计专业需要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有理论、不懂实践的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并不占据优势。因此,我国高校应充分的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并通过实际经验使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我国社会培养既懂理论、又可实践的重要人才。实践教学基地是我国高校内重要的科研场所,同时也是培养我国动手操作人才的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学校机械创新实验所、实验室、大学科技园,给予学生实践创作的平台。同时,学校也可以与企业联合建立创新训练实践平台,创为学生提供资金进行机械产品的创新创作,创作的成果,学生可自行申请专利或企业收购,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可在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实践教学任务,在工程训练中心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利用工程训练中心中的零件设备,组建新的机械产品,学生也可利用铁质类废品,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发,这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此外,学校可与企业联合,学校为学生提供科研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项目、经费,给予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的机会。校园内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实验室、科研所,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也可为学生随时开放,从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场地支持。

3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机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要构建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我国高校应当以机械设计专业的课程特点为依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专门组建与机械设计制造相关的创新创业竞赛,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对我国机械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为我机械设计专业国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于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24.

[2]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3]余五新,李尧,杨俊杰。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1):178-179.

[4]江玮璠,李文,汪丽琴,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3(11):252-256.

机械设计专业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当中的学生来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这门学科来讲,本身这门学科的实践性是比较强的,就可能会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一定程度的阻碍和影响,为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关于机械设计与制造这门课程当中的理论知识,并且可以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学生自身的技能,就需要与当前时代的发展步伐之间更加密切的联系,并且可以逐渐地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

一、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合理确定教学改革目标。在高职院校当中,对机械设计与制造这门学科和专业进行教学的环节当中,教师需要合理的制定一些有效的教学改革目标,来进一步保证改革的充分实现。首先就是在当前现代化发展的前提下,这门学科的改革应该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充分满足,并且能够充分的符合于机械制造技术当前的发展状况。当前我们国家经济方面等多个领域都在逐渐的发展和进步当中,在机械制造技术水平方面也逐渐的完善和提高,在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改革当中,还需要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化的教学原则,其中一方面原因是能够保证学生可以致力于机械制造业水平不断发展的道路当中而不断努力,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能够在更长远的角度方面来为该行业之后的可持续性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相应的专业技能。教师需要制定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以及发展方向,从而可以满足所提出来的要求。首先,集成制造系统的基本理念以及相应的优化设计理论,对于人才培养体系来讲也是同样适合的。对于高职院校大专的学生,在培养自己工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周期性,同时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也是必要的,不仅可以促进相互合作,同时也可以互相影响教师在不断培养,全能型人才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系统知识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之后,可以根据当前教学背景下来保证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尽可能地保持相互协调。除此之外,对于机械制造这个行业和领域来讲,教师还需要更加重视创新方面的工作,从而可以保证该领域之后可以实现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目标。然而在高职院校当中,对于机械制造这个专业的学习当中,也应该对创新工作方面提出更多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在该行业不断地可持续发展当中,背后还需要组建出一直比较专业性的团队来保证该行业可以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从而可以逐渐实现最大程度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同时教室还需要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力度更加重视和关注。教师需要更加深入的调研,高职院校当中的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的情况,能够促使它能够充分地符合于机械设备制造专业所开展的改革工作。在当前素质教育时代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教师还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可以养成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观念,不仅可以充分的融入技工学校教学的形式,同时还可以与高等教育学校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充分地借鉴或模仿,从而可以实现行为围绕能力培养为主要的核心部分,将素质教育为依托,最终可以构建出一套更加完善的综合应用技能培养型的教学体系。(二)引入优化方法,完善培养体系。教师将教学改革的目标制定好之后,之后的步骤就是能够结合所制定的目标来,更加确切地把握教学当中常用的“量”和“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在高等院校进行机械设计制造这门学科的教学当中,对于相应的教师来讲,他们需要充分的结合该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优化设计方式来进一步划分该课程,从而构建出一套更加完善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对于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来讲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关键的,当前现代化的制造技术同时也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和影响,这两者在不断的融合和运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中秉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可以科学合理的删减一些占用课堂时间比较多的课程内容,其中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以及电工电子等多项内容的学习,同时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步进电机与现代加工技术和设备之间存在联系的知识体系相关的内容。而当前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当中计算机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的结合当前的计算机设备,通过应用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为着手点,尽可能地保证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的阶段当中,可以接受到更加全面的知识教育。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讲,他们也可以充分的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状况,对计算机使用课程以及辅助设计制造等相关类型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和安排,从而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更好关联,从而可以将“量”之间的平衡充分地处理好。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的借助机械专业等多个方面的理论知识适当的开始了一些关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单片机原理等内容或是与之相似的技术类课程和学科。总而言之,教师需要将教学形式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教育教学形式不断的优化,并且可以充分的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再构建出一个更加健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障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当中所开展的教学改革工作得到更加切实地落实。

二、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前现代化教学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当中机械设计与制造这门学科的教学当中,为了更多的培养一些综合性的应用人才,教师就需要与当前时代的发展步伐时刻保持一致,可以根据当前高职院校本质教学的教学目标,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该行业的真实特征相互结合,从而可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得到真正地提高和改善。短文主要就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这个学科的教学改革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来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从而可以保证教师在逐渐完成教学改革的同时,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实际运用状况。

参考文献

[1]韩佳。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途径[J].考试周刊,2018(81):21.

机械设计专业 篇7

高职院校为我国的发展建设输送了大量的职业技能强的综合型人才,所以高职要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加以重视。本文针对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传统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改革,重新拟定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标准分析、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给出了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工学课程;能力探析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各项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众多的实践活动中对个人的职业能力进行多次训练,以便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素养有整体性的提升。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授课当中,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皆是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的。所以,对相关职业活动进行开发的课程是将课程实施改革的关键任务。高职院校实施的职业能力培养要紧紧跟随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培养方向,将其视为改革的重要指导依据。

一传统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该专业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连接非常紧密。该项专业以往的专业课程有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等众多课程,在传统的授课当中,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实践性:以往的授课形式有些过于注重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没有较多的亲自动手实践机会,对于知识在实践应用的要点不能很好的有所把控,使该专业的学生更多的只会理论研讨,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二)教学形式没有创新性:该项专业所设置的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比较枯燥[1]。如果教师一味的应用传统的授课形式,不能将对教育教学的手段进行创新,学生会对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导致教学的质量有所下降。

二岗位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标准分析

(一)职业岗位专业知识要求

根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养方向--专业职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要求--制定理论与实践授课模块的相关教学模块,以便对该项专业的职业技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将该专业岗位应该具备的相关知识要求制定出来,其中包括:对工艺流程实施的编制方式有良好的把控能力。对设计的理论原理以及各种方式进行掌握。对一些常规的应用软件,如:CAD、CAXA等,能够熟练实施操作,能够独立对不同的零部件图纸以及装配图进行绘制。对我国目前建设的高科技车间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新型的机械设备的操作方式。对数控编程的相关原理以及具体的加工形式有一定的掌握。

(二)职业岗位分析

该项专业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应用以往和现在的技术方式,使学生在相关机械的设计、生产制造、具体的装配等成为非常专业的基础人才[3]。由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所以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能。技术的专业状况:当前,机械制造专业正由传统向现代化进行转型,所以该专业当中涉及到的数控技术、CAD、CAPP等重要的技术成为了该行业全新的技术特征。从学生就业范围对岗位进行分析:该专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范围为进行机械制造的相关企业、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冶金相关企业等[4]。学生在这些企业中通常会从事相关设计工作、数控机床操作、相关机械产品的开发、对技术进行设计和改造、基层管理等。

(三)职业标准分析

主要的培养目标。该专业对人才的培养非常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方向需求,对学生实施综合培养,以便学生从能力方面、知识方面相互协调进行发展,将基础理论与现实充分进行融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可在相关工业生产中从事制造设计、开发科技、应用分析、经营管理等工作。职业能力基本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如下专业能力和基础知识:对该专业的自然科学学科以及工程技术学科的重要理论知识牢固的掌握;对各种应用软件可独立进行熟练的操作;具备设计产品的能力以及对零件加工的规程进行制定;对机床进行加工的程序进行编制、对设备能够熟练操作、检修等;具备对机械设备安装、测试等基本能力;有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能够对英文版的技术资料进行阅读;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中,首先要打造完整的培养体系,将专业的核心能力重点突出,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连续。例如:该专业的关键核心能力为机械CAD或者CAM技术操作能力,主要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图绘制--CAD机械设计--机械CAD或者CMA实训--数控技术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相关实践训练环节来依次完成,综合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主要是应用训练系列来完成。在进行课程设计、能力相关训练、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模块当中,要充分以能力为主,将岗位能力需求作为重要的依据,把工作架构当做整体框架,以工作的具体情况为重要的依托。实时能力培养,要在不同的授课项目中将基础知识进行传授,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创新意识,全面提升真实实践生产的能力。

三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案

(一)学时安排层面

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尽量将实践活动比较多并且比较重要的课程进行优先安排。没有经过系统的优化和结构重新编排的课程要将必需视为原则[5]。能够将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展现并且有效扩展学生知识面的课程,高职院校可应用选修的形式对其实施安排。在日常实践课程的安排上,要将具体的实践课程、实习、最后的毕业设计等进行安排等。

(二)课程的安排

为了使学生的各项能力更好的满足岗位的要求,需要将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架构进行变更,将原有的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模式,逐渐转化为专项知识的培养、通用技能培养、基本技能培养、思想政治培养以及一些选修课程的培养。依照该职业的不同岗位需求、专业能力目标的培养以及基本需求,对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各种专业标准进行细致的分析,相关课程的设置如表1所示[6]。并且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要对授课的手段以及形式也要实施优化调整,将授课的目标实施整合,将培养学生的各项职能能力进行充分的结合,意在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提升。

(三)应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

在高职院校中,学校可以利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此外,还有工学结合培养形式、单独试点招生、加强社会服务的能力、跨地区将教学资源实施共享等模式,以便推进我国高职学校的改革步伐,以便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更加全面的培养策略。

四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授课当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意在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的应用在实践当中,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理论。利用实践活动反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在高职院校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案进行更多的探究,不断将学生的能力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石岚,张宁。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能力的探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06:11-15+22.

[2]徐海枝,杨小红。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构建[J].广西教育,2013,47:55-56.

[3]屈波。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7:131-132.

[4]毕长飞。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6,10:3-4+30.

[5]胡江平。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与职业标准分析[J].企业导报,2011,1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