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范文大全 > 优秀新闻特写范文800字11篇正文

《优秀新闻特写范文800字11篇》

时间: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文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优秀新闻特写范文800字11篇,欢迎参考。

新闻特写 篇1

新闻特写是运用文学语言和手法,描绘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从而及时地、生动地、准确地再现有意义的真实的人物、事件、场景和气氛的一种体裁。也有人说它是“报告文学的样式之一”,还有人说它是“新闻体裁和文学体裁之间的一种边缘文学”。在观行报刊上常常见到它在“特写”、“新闻特写”及某些固定的特写栏目中出现,不在栏目里出现的,则一般加“侧记”、“目击记”、“纪实”、“纪行”等副标题出现。

新闻特写可按多种分法分成多种类型。如果以内容分,就有事件特写、人物特写、场面特写、景物特写、工作特写、杂记特写、旅游特写、问题特写、体育特写等等几种特写。新闻特写具有新闻特点,即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绝对的可靠性、很强的政策和感情的倾向性。新闻特写还具有独特的特写特点。它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富有特征的某些片断;它对人物、事件片断的描绘不是一般地叙写,而是放大和再现,相当于屏幕上的近镜头;它不仅充分地运用描写的表现方法,而且恰到好处地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现方法;它既注重人物、事件的新闻时效性,也不放弃必要的联想,在联想中,往往阐发了作者的深刻的思想。遵循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写新闻特写了,但要写好,还要掌握一些技巧。

写新闻特写,首先要捕捉生活中的特写镜头。怎样捕捉特写镜头呢?要注重现场观察,充分地占有材料,必须下到现场去,深入现场,在用眼睛观察的同时,还必须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认真的分析,选准特写镜头及镜头里的各项要素,指出反映事物本质的最富有特色的片断和特征。

写新闻特写要选择好写作角度。这里指的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以及选择文章的题材了。《普通写作学》里说过:“凡写远景、全景和概貌的,都不属于新闻特写。从捕捉的对象和选材的角度来看,它可以撇开一场球赛的全过程,专写某一球之争;它可以截取时间进程中的某一瞬,再现生活的一个侧面,吸引读者。”新闻特写的描写角度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的,甚至还可以是不停地灵活转换的。

写新闻特写要保证真实性。这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作者必须懂得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二是作者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必须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三是作者一定要做到从严要求自己,做到一知半解地不写,不成熟的题材不写,不以“想当然”代替事实,不浓缩时间和空间,不“越俎代疱,借口传音”,不滥用形容词和副词。

写新闻特写要准确地运用文学笔法。有五点应掌握。一是叙述要清楚简洁。就是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数字、背景、细节等要准确无误:用最简炼的语言来描绘事物和人物形象,不做无病之。二是描写要具体,并充分运用白描手法。三是不仅描写概貌,而要着重描绘细节。四是在描写过程中不仅要多用动词,还要巧用动词。五是要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描述事物或塑造形象。

写新闻特写要注意安排结构。新闻特写的结构主要有圆柱型结构和戏剧型结构两种。圆柱型结构一般有导语、中间和结尾三部分,先摆出布景、然后叙述主题,最后概括要点。戏剧型结构一般没有导语,全文的主题是在文章的中间体现出来或由结尾来表达的。首先引起人们的兴趣,其次铺设情节,最后达到高潮。

新闻特写经典 篇2

她,手握***,身站十米枪靶。沉稳自若,从容不迫。整个赛场上,观众一齐投望这位零零小将,激动那一刻的到来。

闭目锁思,沉稳坚定。此时的她,正与第一相距0。9环。但她却不急不躁,一枪又一枪,一点又一点。终于,俄国选手只相差0。1环,只剩那最后一枪。大家都屏息凝神,期待着一刹那。

眼神坚定,心中仿佛又目空一切。拿枪、站直、收腿、眯眼……对准枪靶,只听枪声一响。9。8环!赢了!此时,整个赛场上都沸腾起来,还在眼花缭乱的观众,用惊雷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来表示此时的喜悦。顿时,“中国必胜”的口号便响彻在体育馆之中……

她,乃杨倩,一位零零后小将,一位沉稳果决拼下首金的风云人物!

佘阳

新闻特写 篇3

正因为如此,《辞海》对特写就有了以下三种解释:

1.特写――新闻体裁的一种。要求生动地、形象地描绘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断,使读者获得较深刻的印象。要求真实、及时。

2.特写――文学体裁的一种。主要特点是描写有社会意义的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但在某些细节上也容许恰当地想象或艺术加工。

3.报告文学――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也是速写、特写的总称。直接取材于现实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及时地表现出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有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之称。①

具体到萧乾这位自称是文学与新闻两栖动物的颇富才情的作家,其纪实性作品更难以特写、报告文学的文体对之加以界定。如其抗战时期的代表作《刘淬刚之死》就分别被归入报告文学、纪实小说、散文、特写等。本文无意对上述概念及概念的历史作出详细的梳理,之所以采用萧乾新闻特写的文体对其此类作品命名,是因为萧乾创作此类文体的历史语境及其作品的风格都更接近西方媒体对新闻特写的概念界定。众所周知,萧乾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以一组反基督教题材的小说建立自己独特的地位的。但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他的确是现代作家中宗教感较强的一位作家。对此,从事萧乾研究的学者傅光明并不讳言,萧乾在回应美国汉学家路易斯・罗宾逊称其为“反基督教作家”时,也真诚地说:“我揭露并反对的是20年代的强迫性信仰,以及宗教与帝国主义的关系,但并未反对宗教本身。”②故而,本文将从萧乾新闻特写的宗教情怀这一被遮蔽的角度,阐释宗教感在其新闻特写中的表现,以及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其宗教感与爱国主义之间复杂的纠缠、反文化殖民主义与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矛盾的痛楚,最终,作家在左冲右突的文化飘零感中别无选择地寻觅的文本叙事策略。

一、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感

由于特定的生活际遇,萧乾身上有太多的压抑:贫困、种族、民族。我们知道,萧乾出身于社会最底层,而且是个遗腹子,11岁时不得不孑然一身地谋生;同时,蒙族的身份也使他的童年更加黯淡,他曾说:“然而上学后我发现同学们专欺负少数民族。他们追着回族孩子骂不堪入耳的脏话,也喊过我‘小’。于是我就干脆把这个民族成分隐瞒起来了,填表总填“汉族”,免得受歧视。”③最后,萧乾经历过五四爱国运动,从小在教会学校长大,对民族歧视以及由此带来的反响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起构成萧乾精神结构的宗教维度。他从边缘者的角度反抗着统治者:阶级的、种族的、民族的。这就构成了其新闻特写的独特的宗教情怀。

首先,是弱者对正义与公正的诉求;其次,是其特写中表现出的对弱者的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感。

《流民图》曾被《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列为30年代优秀报告文学之列:“就这一时期而言,其创作的发展主要还是得益于时代社会的推动、对中外传统的继承和作家们的自觉探索。正因为此,这一时期在创作上出现了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名篇佳作。它们既代表着当时报告文学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又为后世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本’资料。如夏衍的《包身工》、萧乾的《流民图》、宋之的《1936年春在太原》、邹韬奋的《萍踪寄语》以及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与《塞上行》等。”④杨义认为萧乾在通讯特写这一点上的开拓之功高于小说,此为以往的新文学史所忽略。萧乾将撰写这类文章的目标定位在“褒善贬恶,为受蹂躏者呼喊,向黑暗进攻”。较之小说,他这类文章的现实性更强,极富战斗性色彩,也写得更加得心应手。在这篇作品中,作者用一系列反常的行为细节,表现出水灾对人性的扭曲:“我迈过收容所的门槛,即刻一股难堪的气味扑鼻而来。那是一座祠堂,堂的中殿两厢都躺满了裹着破烂的人。我耳边充满了哭喊声。迎门,一个年纪近八十岁的老太婆正和一个小女孩争着一片破军毯。老太婆由脚步声觉出有人走近,就用她朦胧红肿的双眼寻找。她颤颤地嗫嚅着:‘你小丫头,俺这把年纪,夜夜冻得睡不着,你抢啥!’”这一幕近距离特写镜头,是将作家的激情转化为冷静的貌似客观的描写中,增强了特写的文学张力。作家逼视现实,以悲悯的情怀,控诉着人间惨剧:本应安享晚年的老妇与花季少女为生存失却了女性的优雅。《雁荡行》中作家无心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不禁为山民二十块钱一条命的表演感到心悸。“然而那小小黑影这时离天柱峰又远了些。天阴得那样惨灰,衬托着这在天空中挣扎的小生物,挥动在灰天里的四肢几乎连成黑黑一团,由那缓慢的蠕动,我几乎可以听到他的喘息,看到他筋骨的痉挛。”如果说,《流民图》中相当于一组组电影特写镜头,《雁荡行》中这段描写则近乎远镜头虚写,加进作家的艺术想象。作家感同身受地对生存艰辛的心悸,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作家童年谋生的心酸。故而,虽然题材同《捕蛇者说》相似,由于作家一份更为深切的生命体验的渗入,这篇现代景物特写更为感人。同样的悲悯情怀,使作家在《南德的暮秋》中对曾是敌军的德国人民,面对一片废墟的故土,少了法军战胜者的骄横和优越感,而是把目光投向同是战争受害者的德国平民,平添一份弱者对战败后重建家园的不幸者的牵挂。

或许有人说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现代作家大部分都具有,不一定与基督教文化有关。但笔者以为,萧乾的悲悯意识建立在基督教文化中个体意识独立的基础上。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比照中,萧乾毫不保留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人”,而且是个体存在的人。萧乾主体意识中对个性的坚守在现代作家中是非常鲜明和独特的。他曾说:“思想方面对我影响较大的,是华林的《新英雄主义》,那薄薄一本书,我读了绝不止十遍。在读它之前,我脑子里净是些光宗耀祖、个人奋斗的思想。这本书谈到了比个人小圈子更高超的理想。现在回想起来,都谈得很模糊、很抽象,但它确曾领着我走入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我还贪婪地读着潘家询译的易卜生的文章,曾把《国民公敌》最后一句台词‘最孤独的是最坚强的’抄下来贴在墙上,作为我的座右铭。”⑤易卜生的这句话“最孤独的是最坚强的”,对个体人格的崇尚与坚守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萧乾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变化较大,但个性的独立、思想的自由,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性的悲悯情怀,在人格平等与伦理观上对社会正义的追求是其新闻特写的内在理路。

二、文化身份的认同

不管是在其人物特写、景物特写、事物特写,还是政论性特写中,萧乾和他那整个一代知识分子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话语:首先是其内在的价值伦理观念被西方文化强势打破以后,如何重新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确立其内在的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其次是外在的如何构建现代化的国家体制问题。不用说其人物特写、事物特写,还是政论性特写,即使是景物特写,国内题材的《雁荡行》,国外题材的《瑞士之行》,都在风景游记之外,隐藏着现代性国家的构建问题。正如杨义所言:除了特写外,萧乾还做了不少的英文演讲和政论性文章。这个时期的文章都有一个潜在话题或隐形的对象――中国,即战时的中国如何赢得胜利、战后的中国如何重建家园……从1946年踏上故土始,直至1948年,萧乾言说最多最集中的话题是民族国家的建制思考。如《雁荡行》中,然而为国货本身想,它不应长久寄生在国人的同情上。一件代替洋货的东西发明出来还不够,得使这东西逐渐赶上洋货的精细坚固。它必须繁兴在国人的坚定信仰上,使人们因国货本身的价值而骄傲。看看内地公路的发达,木炭汽车实在有它远大的前途,希望发明者珍视这前途,继续研究它、改善它、推广它,使它在实质上取代汽油车优越的地位和威望。像是帮我们赌一口气,这车安然无恙地把我们载到泽国。萧乾不愿意将爱国主义停留在空喊和同情上,而是愿意坚实地以现代化的国家实力屹立于世界之林。作为自由主义作家的萧乾无疑在国家民族建构的想象上与左翼作家之间存在着冲突。左翼作家企图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构建红色现代国家。而萧乾从小生活在教会学校,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在之后长达7年的欧美之旅更使他坚定了关于现代国家自由民主平等的乌托邦构想。

其次,在文化身份的认同上,萧乾坚忍的人生态度与基督教精神有着内在的统一,同时反殖民主义话语与基督教教会之间的冲突使萧乾的宗教精神表现得分外复杂。萧乾特写中的抒情主人公都是受奴役的弱者,只不过一个是个体一个是国家,这种承受苦难的生命的坚毅,是典型的基督式的。詹姆斯・里德在阐述“基督的人生观”时,借用爱德华・威尔逊的话:“无忧无虑地对待生活,唯一能够使我们惋惜或者忧虑的事就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外物。当生活来到你面前时,你要尽快地生活。你要尽力去做直接呈现在你面前的工作。这才是在人们意志中体现出来的绝对希望和绝对信仰。这将教会人们去相信不管怎么样,一切都是美好的。在你人生不顺利、遭到打击时,你不要去奢望有一把使你获得幸福的钥匙。”⑥对时代、民族的责任感与萧乾从小所认同的基督的坚毅品格达成一致。并且,耶稣作为人之子的悲悯情怀,富于反抗的革命精神,以及作为弱小民族的民族英雄奋进的人生态度,都得到萧乾的认同。在他的心里,耶稣显然不是神或神之子,而是一个人之子,而且是像他一样的穷孩子出身。这是萧乾与基督教文化内在精神的一致性,同时萧乾认为基督教文化是跟在洋枪洋炮后面的文化侵略,故而是一种应该遭到揭露的殖民主义话语。这些时期新闻特写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时代意义。

最后,虽然萧乾自认是个彻底的个人主义者,其思想中的确带有许多西方文化的色彩,但在烽火连绵的三四十年代,爱国主义的确是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最基本的正义感和良心的表现,并构成其新闻特写的基调。

三、独特的叙事策略

萧乾独特的新闻特写引起了各界的广泛重视,赵遐秋先生在《强化了中国报告文学性――浅议萧乾在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文中高度评价了萧乾新闻特写的文学性:“第三阶段以人物为主体的报告文学作品主宰了报告文学创作的领域,完成了这种文体的纯文学化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发展,我们可以说这个发展过程,也就是报告文学的新闻纪实性的不断弱化淡化,以至于在作品中退居为次要地位,而代之以人物为主体的文学性不断强化、浓化的过程。而这种新闻纪实性和以人物为主体的文学性的彼消此长过程,又正是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发展的突出表现。”⑦众所周知,萧乾正是这一时期新闻特写的优秀代表。

具体而言,萧乾的叙事策略首先表现为客观叙事,随着文学的发展,30年代文学已经超越了五四时期文学泛滥的抒情化色彩,带有很强的文学自觉意识的萧乾身体力行地实践着文学客观化的理论主张,并将之运用于新闻特写之中,大大增强了其新闻特写的文学张力。

其次,其叙事策略表现为注重侧写虚写,避免与政治发生直接冲突,同时与其主体情感中的宗教情愫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可以看他的自述:“每当有人读了40年代我在伦敦写的系列通讯,问起我怎么会在报道纳粹闪电战时,却还不忘记写写大轰炸下的猫狗时,我总解释说,新闻通讯的内容也得多样化,硬的软的都得照顾到。我当时报道的不仅是战争,还包括战时的英国社会,只能多方面着手;而且从侧面着笔,以小的事物反映大的方面,有时会更真实生动。”⑧熟知萧乾生平的人都知道童年的萧乾生活非常孤寂,与之相伴的往往只有一些野地里的动物,并且在教会学校他还亲自喂养过羊,他从这些动物身上获取精神上的温暖,所以侧写虚写就不仅仅是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而是作家主体情感的下意识流露。

最后,萧乾在将新闻特写文学化的过程中广泛地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对比、反衬、象征、意识流手法,甚至摄影技巧、蒙太奇手法,使新闻特写更加具有跳跃性、现代感。

注释:

①《辞海》第276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傅光明:《萧乾散文选集》,《在十字架的阴影下》,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

③萧乾:《萧乾文集》第6卷《生活回忆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④章罗生:《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⑤萧乾:《萧乾文学回忆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

⑥詹姆斯・里德著,蒋庆译:《基督的人生观》,三联书店,1989年。

⑦傅光明:《萧乾研究专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⑧傅光明:《萧乾散文文集》,《透过活物看人生》,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

(作者单位:襄樊学院)

新闻特写经典 篇4

2020年东京奥运会游泳赛场出场通道内,一位中国游泳运动员出场了,她迈着从容的步伐走向自己的泳道,微笑地向观众招手致意,她就是中国游泳健将张雨霏,她将参加二百米蝶泳决赛。

简单的热身准备过后,张雨霏站在了泳道起点,认真细致地做好入水准备。哨声一响,她如离弦的利箭般钻入泳池,水花飞溅中,只见她轻舒玉臂,双手向后划水,双腿拍打着水面,如流星一般向前飞行,身后只留下翻滚的水花,仿佛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田里自由地飞翔。

转瞬间来到最后五十米转身处,只见她翻身一蹬泳池壁,“嗖”的一声潜出十米远。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条奥运会纪录的虚拟线,用于比较当前的成绩与奥运纪录。此时的张雨霏已经在这条线的前面,也就意味着她极有可能打破记录!只见她不慌不忙,使出全身力气向终点冲刺,尽管其他选手奋力追赶,但最终没能超过她,张雨霏第一个触到终点记录仪。当她稍作喘息,回头望向记录成绩的大屏幕时,原本紧张的脸庞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新闻特写2400字 篇5

通稿有什么用?

不需要到达新闻现场不需要采访,也可了解情况

通稿应该准备两篇以上,至少保证一篇消息,一篇通讯。消息中应该包括整个事件的过程。通讯则是对消息内容的补充。

统一文本、统一口径

通稿原本是一些新闻通讯社的“专利”,他们在采访到一些重要新闻以后,会以一种统一的稿件方式发给全国的需要稿件的媒体。后来,很多企业在对外发布新闻的时候,为了统一宣传口径,也会组织新闻通稿,以提供给需要的新闻媒体。

塑造品牌、植入广告

现在广告的效果弱化,人们更爱看有可读性的新闻,所以企业的新闻稿发布是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方法之一。

吸引外界关注、提高曝光率

壹基金“芦山地震三周年”通稿思路(主稿和副稿)写作

主稿:壹基金我自己做了什么,展现数据和全貌(副稿呼应为具体的故事)。

副稿:主要讲故事,要具体,让人相信是真人真事,唯有这样才能打动人。以第三方的立场来说壹基金做的事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数据打动不了人,要通过讲故事打动人。

芦山地震三周年 壹基金累计支出资金亿元

4月19日,壹基金发布了“420”芦山地震三周年工作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截至3月31日,壹基金收到芦山^v^约亿元,累计支出资金亿元,已使用资金为全部捐赠资金的。三年里,壹基金与320个/次伙伴合作,实施了49个大型项目,灾区受益人次超过40万。壹基金芦山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基本按照规划进度有序开展,“以减灾为核心,创建韧性家园”的灾后重建工作初见成效。

与自然灾害发生在一瞬间相比,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是艰巨和漫长的。“420”芦山地震后,壹基金联合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等合作伙伴先后开展了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总计受益400,536人次。以来,在紧急救援和过渡安置工作结束后,壹基金将主要精力用于支持在芦山震后地区开展以减灾为核心的重建工作,目标是创建人人具有减灾意识、家家具有抗震能力的韧性家园。壹基金芦山灾后重建主要包括抗震减灾示范校园、抗震减灾示范社区、壹乐园项目和成都壹基金“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馆”(原名:龙门山断裂带灾害管理中心)四个部分,既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也注重提升学校和社区应对未来灾害的“软”实力。

在工作报告中,壹基金详细介绍了三年来灾后重建取得的各项阶段性成果。

在抗震减灾示范校园领域,壹基金邀请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知名设计师团队根据各援建学校的不同特点,设计、建造出建筑功能丰富、空间多样的校园,并为学校配备了教学设备,让学校成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场所和社区的活动中心。计划援建的8所抗震减灾学校、14所乡村幼儿园和20个避灾运动场中,6所学校和11个避灾运动场目前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6所幼儿园开工建设。同时,壹基金还计划在雅安地区的100所学校开展“减灾示范校园”项目,目前已完成前两批共60所学校的项目活动,从教师能力建设、儿童安全教育、校园风险管理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儿童自我保护以及学校减灾和儿童保护的“软”实力。

在抗震减灾示范社区建设领域,壹基金立足于帮助援建农村社区提升自身应对未来灾害的能力,聚焦安全农房、公共减灾机制构建和农村技术人才培养,先后开展了农村工匠培训、钢结构抗震农房和社区减灾中心建设。共培训农村工匠2,054名,援建钢结构抗震农房358套,10个社区减灾中心已竣工投入使用。此外,壹基金还于12月启动了安全农家项目,通过组建社区志愿者救援队、完善社区灾害应急预案、配备减灾、救援物资及应急标识系统,提升社区“农户-小组-村庄”三个层面的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壹基金还着眼于通过提高艺术和体育教育的质量,帮助灾后地区的儿童在快乐中发展潜能。三年来,壹基金在雅安8个区县开展了“壹乐园”项目,为学校改建音乐教室119间,提供了104套运动和游乐设施,还为221名音乐和体育教师开展了教学技能培训。

在借鉴日本、中国台湾等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经验并广泛听取国内外地震灾害、重建规划、项目管理等多方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后,壹基金与成都市团市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结合成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整体改造提升计划,联合打造以儿童为中心的、集自然灾害和日常安全知识科普和体验于一体的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中心——成都-壹基金“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馆”。该项目以6-12岁的青少年为主要目标群体,面向全社会开放,通过建立情景化、体验式的安全教育场馆,帮助儿童学习灾害发生的原理,掌握互救自救的技能,做好积极应对灾害的心理准备,主动思考未来如何应对灾害。目前,该项目的选址、规划、项目设计方案已基本确定,计划在204月正式启动技术设计,年底前开工建设,完工,正式投入使用。

作为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壹基金得到社会各界壹家人的的广泛信任与支持,在芦山“420”地震后收到大量捐款。为了透明、高效地用好善款,壹基金制订了为期五年(.)的资金使用规划。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壹基金芦山地震累计接收捐赠的善款和物资38,632万元,累计使用资金22,879万元,已使用资金为全部捐赠资金的。按照壹基金芦山地震资金使用规划,芦山地震三周年规划使用资金为26,500万元,累计使用资金为规划资金的,壹基金芦山地震救援和重建工作基本按照规划进度有序开展。

在发布《芦山地震三周年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的同一天,壹基金也发布了工作报告。报告显示:20壹基金筹款总额亿元,加上银行理财收入和其他收入,收入总计亿元,实现公益事业支出亿元。20壹基金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合计为人民币1,295万元,占当年总支出的比例为,管理成本控制符合国家的规定。年,壹基金筹款总额亿元,这些捐赠来自近500万人次的公众捐赠和580家企业与机构捐赠,超过20万人通过每月持续捐赠的方式支持壹基金。其中企业的现金与实物捐赠占总体筹资额的28%,个人捐赠占总体筹资额的72%;非定向捐赠比例为31%,定向捐赠比例为69%。2015年常规筹资保持了14%的增长,来自公众的小额捐赠连续第二年达到筹资总额的70%以上。(完)

新闻特写经典 篇6

冲刺!中国飞人的成神之路

骄阳似火,烘烤着这个运动场的橡胶跑道,他镇定自若得走上起点,同那些牛高马大的黑人运动员一样,他正在做着准备运动。

对于那些身材高大的黑人选手而言,他——苏炳添,就显得很矮,就跟个小矮子一样;但是,被他隐藏的真正的实力却并不“矮”;随着裁判发出了开始的指令,他犹如一支离弦之箭,“嗖”的一声他“飞了出去”,而这支箭已经瞄准了百米外的终点线。在眨眼的一瞬间,他的身影从左边闪到了右边,就在最后的四十米。随着一声咆哮,他开启冲刺模式,这支箭即将射中目标。就在他快被其他选手追上的一瞬间,他冲线了!9秒83,他创造了奇迹!而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站在奥运百米赛跑的中国人,中国飞人苏炳添这个名字将会被国人记住;在那一刻,他成了神。被群众呐喊,欢呼。

苏神凭什么成神?凭他的实力,凭他创下的奇迹,更凭他数年来勤奋刻苦的训练。这就是为什么要把这称为苏炳添的成神之路的原因。

范梓豪

新闻特写 篇7

特法并非新闻特写的专利

特写的很多表现手法并非新闻特写的专利,其他新闻体裁也可以适度地借鉴。研究和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不仅是为了掌握特写这种独特的新闻体裁,更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新闻写作手法,更好地为新闻事业服务。

新闻特写讲究以小见大、讲究描绘和注重细节,这值得其他新闻体裁借鉴,不仅长篇通讯可以借鉴,甚至消息、评论都可以效仿。比如在进行消息写作时,可以试着摒弃概括式的导语,而用截取镜头的办法把最具新闻价值的一个片段用描写的手法展示出来。这种新闻由头的提炼,可能要比单纯地概括交代新闻要素生动得多,在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使作品本身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尤其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特写大有同消息融合之势。在央视的新闻节目中,时长在一两分钟左右的特写占很大比重,其报道流程也同一般的消息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配上一些音响效果和视觉冲击性强的镜头,增强现场感和突出细节。而消息则在坚持原有短小、快速特点的同时,开始向精、细靠拢,比如消息的录音报道和现场报道比重都有所增加,音响和画面带来的现场感和作品本身巧妙新颖的叙事结构,使消息更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可见,如今报道体裁之间相互交叉融合的格局已经形成,它们相互吸收、相互借鉴是大势所趋。

特法常规化:提高可读性的有效途径

目前,新闻特写这一报道体裁越来越受到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的重视,在一些常规大事件和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新闻特写的数量明显要高于平时。如在近几年的灾难性报道中出现了大量的特写作品,这使新闻报道在满足时效性和透明度基础上实现了形态的丰富性。又比如近几年的两会报道中,许多政策性新闻运用特法报道出来,将百姓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拉近到眼前。另外,一些两会代表委员的人物特写也大大增加了时政新闻的亲和力,成功尝试了时政新闻“特写化”。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目前新闻机构在常规的新闻发表和播报中对新闻特写的使用仍然非常有限,和其他报道体裁相比,新闻特写的运用面仍然狭窄。从题材上看,首先,题材传统保守仍是当前新闻特写的一大缺憾。重大新闻事件和民生新闻的特写数量相对较多,而其他硬新闻,如一些党政外交事务等时政新闻和国际新闻则大都以消息、简讯为主,鲜见特写的身影。此外,在有限的特写作品中大部分是正面宣传报道,舆论监督类的新闻特写非常少见,这也说明了目前新闻特写题材缺乏新意。由此可见,坚持新闻特写的常规化之路,使新闻特写体裁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是新闻特写体裁完善的必经之路,也是新闻业务全面发展的需要。

坚持新闻特写的常规化之路,可以尝试从时政新闻的特写化开始。时政新闻题材重大,但通常给人“重要而不好看、板着脸说教”的印象。时政新闻同样具有告知功能,一般承载大量重要的政策信息,增加贴近性和趣味性是增强时政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技巧。实现时政新闻的软化,寻找时政新闻中具有新鲜性、趣味性和贴近性的片段,并采用特写形式来处理,往往能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发表于1996年11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上的新闻特写《特别新闻会》,堪称时政新闻特写的经典之作。作品摆脱一般新闻会的官方视角,把报道视角对准参加新闻会的记者,聚焦记者们在这场新闻会前后的表现,通过记者的眼睛观察这场特殊的新闻会,用大量笔墨刻画记者们的语言动作和南非总统宅邸周边的环境细节,升华了“南非顺应世界潮流,依据南非国家利益与中国建交”主题的同时,使一篇时政新闻变得悬念迭出、可读性强。这篇特写首先用一个故事式的导语开头,把镜头对准与南非新闻预报网接通的BP机显示屏上显示的一条信息:“曼德拉总统将于27日下午4时就南非外交关系中一重大问题举行新闻会。”这种悬念式的导语确立了特写体裁的写作基调,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接着,新闻稿按照时间顺序向读者展示了新闻会现场的几个典型片段,如总统宅邸外一群摸不着头脑的记者、总统宅邸草坪上曼德拉总统宣布书面声明、曼德拉总统回答南非记者和台湾记者的提问等。这篇特写不是记录新闻会的全程,而是截取其中最有特征、最能体现主题的几个画面来串联起一个新闻会,并用现场感极强的叙事手法来描绘这些场面。整篇新闻稿动感十足,以小见大,凸显了特写的“截取”艺术。

获第17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作品《温总理与我们一同吃盒饭》,也是时政新闻特写化的很好尝试。作品一改往日报道领导活动的常规报道模式,以总理在山西永济考察调研“三农”工作为事件背景,把镜头聚焦在总理在永济电机厂区与工人共进午餐的一幕,生活气息浓厚,贴近性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总理的亲民形象。

总而言之,在融媒时代,过分强调新闻体裁之间的分野已不足取,各种体裁应彼此借鉴,扬长避短。在消息、通讯甚至报告文学中隐约可见新闻特写的手法,这并不表示新闻特写这一体裁的特征正在消失,而是其在新闻体裁格局中发生了微妙变化。特法的常规化,是特写体裁优势的必然体现,是媒体环境变迁的信号,是时代的进步。

新闻特写 篇8

【关键词】特写镜头 新闻摄像 应用

现代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画面既视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这也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闻摄像而言,一方面要保证画面的构图合理,另一方面也要有效地规划好特写镜头的应用,从而实现增强表达效果的根本目的。

一、特写镜头的概念和特点

特写镜头的定义是指表现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确保被摄对象占据了整个镜头的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这类镜头更具造型感染力,可以有效地表达叙事情节。通过特写镜头,可以将人物的动作细节、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

在新闻摄像中采用特写镜头可以有效地将被摄对象的精神状态及性格特点体现出来,同时可以捕捉并细微地刻画出被摄对象的心理活动。利用特写镜头将具有价值的细部进行无限放大,来吸引观众的注意。这样可以将被摄对象的其他参照物给规避掉,排除多余形象,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特写镜头可以强化观众对所摄对象的认知。特写镜头消除人眼在观察和感受事物微小、细腻的障碍,并向我们解释了事物的全貌,将事物进行扩大后达到有效的视觉效果,为观众带来新鲜、刺激的视觉体验。

二、特写镜头在新闻摄像中的应用

1.转场作用

当我们在制作新闻片时,经常利用特写镜头来实现转鲂Ч。是由于特技镜头在新闻片中的利用率低。特写镜头是指可以从一个新场景开始时,给它特写。环境、物体或人物的某一点都可以做特写,从这些单一的画面看不出物体、人物及环境之间的联系。由于特写镜头对客观环境的特点并无要求,因此是否变换场景,观众基本发现不了。大多数特写镜头所拍摄画面的效果如果以正常观看事物的方式是根本察觉不到的,由此这种特写会给观众一种新奇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将之前的特写镜头的视觉内容忽略掉或是淡化,给观众一种毫无变化的即视感,毫无察觉地接受了新的画面和内容,因此只有特写镜头才能达到以上的效果。如表现主人公在家想到超市去购所需物品,想要在家和超市在空间上转化画面,那就先用一个镜头表示主人公在家看电视,随后特写的画面就是主人公已在超市,然后来开,收罗全景,这样实现场景转换,观众就会顺理成章地接受了事实。特写镜头的素材比比皆是,所以,在新闻节目中这种特写是经常被采用的。

2.过渡作用

轴线的概念实际上是指由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一条假定的直线。创作者在前期创作时,多是选择“轴线规则”,摄像机要在假想轴线的一侧,即180°以内设置机位,以保证正确处理人或事物场景,保证画面在同一空间内,视觉效果达到一致。因此后期编辑时,想要将“越轴”画面连接起来,就在中间插入特写镜头,这样就可以将跳轴的突兀感给消除掉。观众毫无察觉,根本发现不到“越轴”所产生的突兀,解决了“越轴”造成的颤动感。特写镜头对方向无明显要求,它对事物不规定具体的位置,即使是相反方向的运动产生的冲突,也被削减掉,是很好的过渡效果。

假如录制篮球比赛,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希望在电视上能观看到不同角度的赛事情况,为了实现这一诉求,在拍摄时就采用了越轴,后期剪辑制作时,选择两个方向性不太强的镜头特写穿插在两个越轴镜头之间,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隔开前后“越轴”画面,这样就解决了观众视觉上的冲突。

3.悬念作用

特写镜头还可以用来制作悬念,给观众一种想象空间。这种方法即在拍摄事物时,将整体分开并缩小局部,不消失小景的空间关系,具有不固定性,使画面具有“隐匿性”。就因为这种“隐匿性”,可以使人们有种“陌生感”,而这些陌生的东西,更能展现出艺术魅力,从而吸引观众更多的注意力,同时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往往人们都具有猎奇心理,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选用这种特写画面来打开场,给观众期待及想象的空间,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如当镜头开始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女主人公坐在沙发上痛哭流涕,将这种哭泣的声及主人公流泪的样子做特写,这个特写就是一个悬念,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观众会猜想:这女孩为什么这么伤心?是身体不舒服,是感情受挫,还是遇到了什么难处?每个观众都在思考哭泣的原因,然后期待后文的合理解释,为下文埋下伏笔,使剧情更跌宕起伏。

4.特写镜头的细节描写作用

细节是决定电视剧是否成功的要素。细节可以保证每个生动的电视节目都具有鲜活性,想要完成一部叫座的电视作品,那就是精彩细节串联的结晶。细节是有区分的,也是有特点的,只有经过细心挑选的、精彩的细节,才能成为电视新闻片的点睛之笔。电视艺术被归类为家庭的艺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经常对着这个小小的屏幕,所以更要细致入微,而这些特写就可以使画面呈现出较为清晰的特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电视艺术经常利用特写来完成对于细节的呈现,从而帮助观众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物体本身的形态和变化。

如果是拍摄重旱灾的专题片时,那就可以毫不吝啬地把特写镜头放在干枯的水井、焦枯的稻苗、排成长龙的水桶、夜色中守水的火把等上面。这些特写镜头很紧密地串联起了抗旱救灾的宏观背景,也可以烘托出保护水资源,爱护环境的引力作用。这种让全局的面聚焦在个体的点上的方法,把面前的大旱灾变成了特写下的小缩影,从而透视出了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心。

三、结语

艺术实践证明,特写镜头对电视新闻的时空转换起了很大的帮助,碰撞出强烈的节奏感,埋下悬念,产生强劲的冲击力等艺术效果。适当地运用特写镜头,可以将事情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同时提升电视新闻的艺术魅力。特写镜头是从影视摄影中衍生出来的,由此可以表达出特写艺术魅力所在,早期拍摄只是编辑画面,而后对时空转换的结构处理,情节的推进,人物间关系的变化,都需要一个周密的安排,有统一的构思及设计方案。

(作者单位:建昌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卿一学。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镜头叙事表意中的意义及运用分析[J]. 中国传媒科技。 2012(18)

[2]罗俊,杨欣。电视摄像实验教学的创新方法探微――以南昌大学现代传媒中心电视摄像实验课程为视点[J]. 科技广场。 2015(10)

[3]姜幸。 特写镜头在电视新闻编辑中的运用[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期刊杂志 篇9

财税[2001]88号文件规定,党报、党刊、各级政府机关报、科技图书和科技期刊等7类出版物,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的优惠政策,其中最有筹划余地的是科技图书和科技期刊。虽然88号文件规定了享受先征后返科技图书和科技期刊的范围,但范围很宽。纳税人出版的科技图书和科技期刊应通过筹划,使之符合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纳税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违规出版物和多次出现违规出版物的出版社,不得享受先征后返的政策,因此纳税人需要准确确理政策,严格执行,才能顺利得到优惠。比如,纳税人同时经营增值税先征后返项目、增值税免税项目或营业税免税项目与非优惠项目时,应各备账册分别核算,否则就得不到应有优惠。

利用广告业务不同核算的税负差异筹划

纳税人在生产、销售应征增值税的文化产品的同时,又通过媒体提供应征营业税的应税劳务,如广告服务,应税劳务与销售产品之间无从属关系,构成了兼营性销售。兼营性销售如何纳税呢?纳税人兼营非应税劳务的,应分别核算货物和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不分别核算或不能准确核算的,非应税劳务应与货物一并征增值税。一般来说,增值税税负比营业税税负高。但如果本期购进的可作抵扣的原材料较多,加上广告业征营业税的同时,还应征文化事业建设费,所以,营业税的税负不一定比增值税的税负低。

例如某期刊杂志社,预计明年取得杂志发行收入400万元(含税),广告收入807/元。购进材料150万元,支付委托印刷加工费100万元(均为含税支付),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中,20%部分用于广告方面的支出。

如果广告业务与期刊发行业务不分别核算,则应合并一同缴纳增值税。销售收入应按13%的税率计提销项税55.22万元,购进材料取得进项税36.32万元,应纳增值税18.9万元。

如果广告业务与期刊发行业务分别核算,则购进材料取得进项税的20%不能抵扣,发行业务应纳增值税16.9万元;广告业务应纳3%文化事业建设费、5%营业税,共计6.4万元,合计税负为23.3万元(不考虑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可见,不分别核算对纳税人有利。

当然,如果纳税人购进原材料和委拖加工支出的费用不能全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分别核算和不分别核算的税负又会有差别。例如有一半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分别核算比不分别核算有利。所以,是否分别核算,纳税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没有固定的模式。

利用新华书店先征后返税收政策筹划

在2005年底以前,对全国县(含县级市)及其以下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销售的出版物,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办法。

利用这条优惠政策,出版单位可根据实际到基层开发销售网点,不仅可开发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且可获得增值税先征后返的优惠。当然,设立销售网点要支付成本,筹划者需综合考虑。

例如某出版社拟到农村供销社设立一图书销售点,预计年销售额200万元,同等条件下,比市区销售点减少净利润15万元。由于在农村设立的图书销售点可以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的优惠,返还增值税为26万元,扣除减少的利润15万元,还可多得收益11万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设立网点对出版社有利。

选择适当的进项抵扣办法

按税法规定,购进的原材料如果用于非应征增值税项目,其所含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当期销项税额。发行图书、报纸、期刊以及音像制品并利用这些载体从事广告业务属于兼营销售。发行业务属增值税范畴,广告业务属营业税范畴,用于广告业务所用材料所含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当期销项税额。对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的确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版物广告收入有关增值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第188号)规定,计算文化出版单位用于广告业务的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应以广告版面占整个出版物版面的比例为划分标准。文化出版单位能准确提供广告所占版面比例的,应按此项比例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如果不能准确提供广告占版面的比例,则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其有公式如下: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全部进项税额×当月非应税项目营业额÷当月全部销售额

新闻特写200字 篇10

她站在运动场上,主持人正播报着她的名字。她镇定自若,脸上流露出自信,她的教练团对她的表现满怀期待。

这时,她深吸一口气,轻轻拿起黑色的铅球。只见她用力举起手,闭着眼使劲把铅球往前一抛。紧接着,球在空中旋转了不知多少圈,几秒时间里,铅球就和场上的草地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裁判员急忙上前记录成绩——米。结果出来了,她再也收不住强忍的泪水,大声地哭了出来。是的,她做到了,她为这一刻准备了21年。她这一掷,为中国队又添了一枚金牌。

她走向教练团,主教练为她竖起了大拇指。整个运动场上的媒体都争先恐后地来报道这位少女。当各国记者争先采访她时,她只说了一句话:“一定要沿着自己梦想的那条路去走!”

新闻特写经典 篇11

他屹立在百米跑道上,夕阳的光辉映衬着他的矫姿,湛蓝的跑道支撑他永恒的理想。他凭借着心中的执念、心中唯一的目标,让百米短跑的决赛场上看到了黄种人的身影,他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也是可以和黑人一起冲进奥运百米短跑决赛的!在各国强劲的选手中,短小的中国服是显得多么矮小无助,面对基因这道不可跨越的鸿沟,中国在短跑项目中从未进入过决赛,而今天的100米决赛,能有一个黄色人种站在那儿,无疑是个伟大的胜利。

准备起跑了。裁判开始将发令枪举起,苏炳添也做好了准备,只见他两指紧贴着起跑线一侧,蓄势待发的左下肢也绷踩着地面,双眼笃定前方,在观众看来多么短的一条跑道,不知对于他来说是何等得长。

嘭!发令枪的子弹从天空划过,各国选手纷纷飞奔向前,他也不例外。他的双腿先是来四晃动,蓄力完加速后,他的下肢完全化为了一道幻影来回闪烁,手也拼尽全力与脚持平,飞速运转。中途他与其它选手都排成一道近似的直线,待到快冲线时,一具格外魁梧的身影从中间破出,逐渐形成了一个下未封闭的三角形,顶端则是几届短跑冠军博尔特。很快比赛结果已定,苏炳添得了第六名,虽未斩获金牌,但他在国人眼里就是冠军。

尹艺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