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语口号 > 节日庆典 > 中秋节 > 中秋节的思绪五年级日记(实用3篇)正文

《中秋节的思绪五年级日记(实用3篇)》

时间:

中秋节的思绪五年级日记(通用3篇)

中秋节的思绪五年级日记 篇1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 中秋月饼 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中秋节的思绪五年级日记 篇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唐代李白的诗。自古明月就寄托着人们的相思。远在他乡的人们,在中秋节这天,无论过的多么幸福,也不免思念自小长大的家乡和自己的亲人。电话和短信不停,以遥寄远乡人的思念和祝福。这正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妈妈就是远在他乡的人群中的一员,她曾讲在家乡的故事给我听。她小时候在农村,每到中秋节也正是农忙的季节,没有时间像我们这样去饭店美美的大吃一顿,或者趁假期出去游玩,而是在干了一天活后晚上回家,把饭桌放到院子里,简单做几道小菜。一家人坐在餐桌旁,吃着早已准备好的月饼,看着天上又大又圆的月亮,给小孩子讲嫦娥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也知道。我想,远在月亮上的嫦娥一定后悔独自吞下仙丹,单身一人独守寂寞。中秋节这天她会想凡间的后羿吗?虽然这个故事是个传说,但故事的情节恰好让我们想到,那些远在外地工作而回不了家的人,是多么的可怜啊!

能全家团圆的人们,请珍惜吧!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中秋节的思绪五年级日记 篇3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加之相关诗词的作用,中秋节更逐渐为人们重视……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么,它的起源是什么呢?有什么样的习俗呢?是什么原因使得其成为团圆节日呢?国内外民俗学的相关研究很多,而且很深入,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本文着重从起源、习俗、象征意义、相关传说等方面,从民俗学、社会学的角度,由现象深入本质进行剖析,在前人很多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自己的结论。

节日起源考证

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的形式与意义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并有相关的祭祀的记载。在民间,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加之相关诗词的作用,中秋节更逐渐为人们重视。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关注,中秋节也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