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通用2篇)

浏览

6560

范文

2

篇1:端午节的礼仪习俗_交际礼仪_网

范文类型:礼仪,全文共 3301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礼仪习俗

说起端午节就想起来赛龙舟,吃粽子等等,你还知道多少端午节的礼仪习俗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为大家准备的端午节的礼仪习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端午节的礼仪习俗

端午节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端午节历史久远,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真正成为民俗大节是在六朝以后,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它说法还甚多,诸如: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

端午节吃粽子的历史

粽子是端午必吃食品,它是端午节日符号;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民谚:吃过端午粽,棉衣远远送,反映端午食粽的民俗事象。近代,浙江台州粽子,口味上有淡味、甜味、咸味和多种复合味型,几乎所有的烹饪调味料都可以用在粽子制作上。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近年来,粽子进入了速冻食品家族,它也从原先单纯的节日食品变成了日常食品。近年奢华之风兴盛,出现了鲍鱼、鱼翅等高档原料做的豪华粽子(其实是华而不实)。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传统粽子的做法

现在的传统做法则是,先将粽叶(芦苇叶或竹叶等)泡湿,糯米用水泡好,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蒸、煮而成。

龙舟竞渡

与春节有舞龙也有舞凤一样,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的来源如上述,是源于远古的乌舟、鷁舟。古代宫廷中有凤阿(如《天府广记》中记明代宫廷便有),民间有凤船竞渡。《粤囊》载:“龙舟以吊大夫,凤船以奉天后,皆与五日为胜会。庚午之夏,番禺石桥村入聚万金,制凤船,长十丈,阔丈三,首尾高举,两舷重翼为舒敛,背负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乡。”1964年后香港又出现了风艇赛。这种风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队员,饰有凤头、凤尾,由女队员竞渡。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比赛形式,合龙凤呈样之意。

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顺德县志》载:“大良之龙凤船妙极华丽。”但今已不见了。湖南汨罗县的龙舟,前装龙头,后置凤尾,凤尾是用包有红纸的竹篾成扇形插于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称为龙凤船。龙凤船,似乎是龙船与鸟船相融合后留下的痕迹。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写符念咒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射柳

“与南方的赛龙舟不同,最具北方特色的是射箭和打马球”。

我国北方各民族从来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更不知道南国汉族还有一位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射柳。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屈原故里祭奠当歌

湖北省秭归县是屈原的故乡,也是端午习俗和龙舟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即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秭归民间端午习俗神奇而独特,当地民众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筹备过端午节,而每年的五月,当地人要过三次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整个五月都飘满粽子和艾叶的清香。

“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带着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过端午,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民间称之为“躲端阳”。相传,屈原被放逐归乡后,其姊返乡劝慰屈原,“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同乡已婚女子纷纷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后这一习俗也被保留至今。

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民间诗歌组织“骚坛”,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在端午节里,很多地方划龙舟,但在划龙舟前举行游江和招魂仪式,却是屈原故里所独有。传说,当年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到了屈原故里,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儿悲伤不已,划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我哥哟——回哟哦——”乡亲们也很感伤,纷纷操舟,随她一道为屈原游江招魂,希望屈原的灵魂回归故乡。此后,每到端午,悲怆的“招魂曲”总是会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人们的心灵,成为屈原故里为纪念屈原进行的保留项目——游江招魂。

在端午节包棕子吃棕子,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但在屈原故里还有一个在游江时向江中抛棕子的习俗。相传乡亲们在打捞屈原尸体的时候,将粽子纷纷投入江中,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免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在秭归,粽子则寄托了父老乡亲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青色叶子寓意屈原万古长青,雪白糯米表示屈原纯洁如玉,分明棱角表示屈原刚正不阿。一颗红枣,代表屈原爱国丹心。

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牵头,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同时,末端午还有“送神船”活动。至此,秭归的端午节才算正式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端午节的习俗标语_经典广告词_网

范文类型:提示标语,广告词,适用行业岗位:广告,全文共 6464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习俗标语

第一篇:端午节的宣传标语

端午节促销广告语 端午节靓粽,购物满就送 猜靓粽,超级价格平 五月端午节, 包粽赛 品位出棕,与众不同 粽情端午 献礼 商场端午节促销广告语 万水千山“粽”是情 我爱中国节,端午名粽香 千里闻艾香 礼尤多 五.五端午 “粽”情重义 端午节你我共同的节日 酒店端午节促销广告语 新锦江 新娱乐 新消费 端午节全场赠送 惊喜多多 新锦江 新口味 美食城毎款菜价 10 元,啤酒买一送一 锦江 ktv 全新裝修改版,倾情推出唱歌送餐饮 锦江桑拿中心让您感受夏日冰与火的较量 “开心唱歌、畅心用餐” 锦江大酒店高贵而不昂贵 “天籁之音,魅力互动”来锦江 ktv 有意外惊喜 “ 融融端午情 团圆家万兴 ”锦江预定酒宴送 ktv 下午场 家电端午节保销广告语 中国心 端午情 选大品牌,当然体面过人 端午相聚,享受 从端午开始,和你一起冰爽 其它端午节促销广告语 无须东奔西跑,享受无忧生活 我爱中国节,端午名粽香

第二篇:端午节的宣传标语

端午节标语 游览粽子发源地 感悟寒食文化源 绵山——粽子最早的发源地欢迎您 品尝端午黍米粽 欢度端午佳节 品尝绵山粽子 绵山粽子飘香 端午佳节迎嘉宾 传统文化代代传 寒食清明源地 欢渡端午传统佳节 万水千山粽是情 有朋自远方来 端午佳节好心情 传统佳节端午游 欢度端午佳节 探秘粽子发源史 绵山欢迎嘉宾 弘扬传统文化 绵山风光怡人 身心愉悦游圣境 实现美丽中国梦 欢度端午佳节 绵山欢迎四海嘉宾 晋商民俗绵山行 端午不亦乐乎 晋商民俗绵山行 绵山特产任君选 喜迎四海宾朋 绵山文化包装组

“传承端午精神 ”活动

“传承端午精神”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武汉市武昌区武泰闸小学 朱慧 【课题名称】 传承端午精神 【适用年级】 小学 3-5 年级 【活动背景】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虽说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 但更多的事倾向于纪念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不论哪一种传说,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向善、崇善的 美好品德。

学生对端午节到底知道多少?何不抓住这一机会, 开展一次以端午节为主题综合实践活 动? 我来到学生中和他们聊起了节日,聊起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聊起了端午节。同学们 喜形于色,七嘴八舌地说:“端午节要吃粽子。

“端午节有龙舟赛。“6 月 23 日就是端午 ” 节了。

”“每年的 6 月 23 日吗?” “不对,端午节是农历的节日。“农历的什么时间?” ” 学生一片沉默。

“看来同学们对端午节充满了兴趣,对端午节也有很多的疑问,你们想知道 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了几个关键词:习俗、来源、粽子、龙舟、咸蛋。

于是,关于端午节的话题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应运而生。

【活动总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3.通过对家人、邻居、同学、老师的交流,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立于主动学习的能 动性。

4.通过亲手尝试编织咸蛋网,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5.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团结互助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课时数】 四课时 【活动主要方式】 1. 利用网络、电视、书籍等获取信息 2. 端午相关故事诗歌的讲诵比赛。

3. 亲自动手实验,学习编咸鸭蛋网。

【各课时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确定主题与子课题,培养善于提出问题,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根据 学生的喜好形成个合作小组,取好组名,选出组长,初步分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课时:上网查找资料查询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收集电视、报刊中有关端午节的信 息。社区采访老人了解端午知识。

第三课时:学生进行讲端午节故事比赛,端午节诗歌赛诗会,每组合作参加“端午知识 知多少” 比赛。

第四课时:编咸鸭蛋网比赛。 1 【主题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同学所了解的端午知识确实主题。

2.提出传承端午知识的内容。

3.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

活动方式:

1.全班交流与小组讨论。

2.分组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学生对端午知识的大致了解 教学活动:

1.情境导入,确定主题。

学生活动:各自述说自己对端午知识的理解。

教师活动:引导倾听的同学聚焦关注“端午由来”“端午习俗”方面的内容。

、 2 学生提出自己关心的端午活动。

学生活动:提出自己关心的端午问题。

教师指导:帮助归纳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例如:包粽子、吃咸蛋、赛龙舟、纪念屈原。

并板书归纳。

3 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并进行分组。

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协调分组,确定各小组成员。学生民主评选组长。

4 学生各小组内进行分工。

评价说明:

1、 学生能提出自己关心的有关端午的知识; 2、 能根据具体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

3、 具体填写任务分表。

附 1组 小组主题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小组研究 方式 端午节由来 2组 端午节习 俗 3组 各地的不同特 点 4组 端午诗故事 课后作业:了解有关资料查找的方法。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 学会多种途径查找资料,通过网络、书籍、询问他人、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

2. 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 能力。

3. 加深对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

活动方式 2 采访、调查、上网、查阅书籍资料、实践操作。

课前准备:网络教室,多媒体设备,社区组织活动。

教学活动 一、资料查找方法的交流及改进。

学生活动:

1.上网查找资料。

学生自主查找有关端午节活动的图片文字及视频资料, 主要围绕端午 节的各种由来,端午节的各样习俗活动进行详细广泛收集。

2.收集积累电视、 报刊信息。

收集电视中端午节的宣传标语, 报刊中提及的端午节信息, 小组内进行筛选,选出精彩的进行交流。

3.采访他人并记录收集资料。

咨询父母等长辈有关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也可去社区询 问熟识的爷爷奶奶, 了解老一辈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并及时的做好记录, 供小组资料补充。

二、教师补充查询方法。

学生在以前的基础上,再学习资料方法。

附:上网搜索;图书馆;书店;采访。

三、小组根据研究主题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做成小报,并与全班交流学习。

附 (1)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龙的节日说等。

(2)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等。

(3)(4)略 教师指导:

1. 文明礼貌教育及安全教育。

2. 协调组员任务。

3. 总结归纳学生资料收集成果。

评价说明:

1、学生能制订小组方案,并开展活动。

2、学生收集资料的方式及内容含量。 3 课后作业:根据方案开展活动。对资料进行补充和宣传。 第三课时 活动目标 1.扩展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兴趣,了解有关端午的知识。

2.通过对端午诗的学习,学会欣赏并积累古诗。

3.了解民族节日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活动方式 交流比赛活动 课前准备:多媒体设备,端午古诗故事演讲稿, “端午知识知多少”竞赛习题。

教学活动 一、进行端午故事比赛。

学生活动:

1.分小组进行讲端午故事比赛。

利用准备好的故事资源, 让学生尝试以讲故事的方式增 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

2.对各组所讲故事进行归纳,反馈。培养学生听和说的习惯,增长学生对中国古代端午 传说的了解,同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填写反馈表(分发每位同学表格,由全班同学填写) 1组 故事题目 讲故事时间 表达能力等 级 故事趣味等 级 二、进行端午古诗诵读比赛。

2组 3组 4组 4 1.分小组进行端午诗歌朗诵比赛:印发先前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的端午古诗资源, 选择符合本组特色的诗词。

2.组内同学研讨诵读古诗的形式。

(个人诵读,集体诵读等形式) 。

3.给五分钟进行准备。在朗诵比赛中汇报自己的成果。通过朗诵活动,帮助学生从诗词 的角度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与了解。

4.教师分发评分表,全班投票。

组名 特等奖组 优秀奖组 合作奖组 创意奖组 三、进行端午知识比赛。

1.多媒体出示“端午知识知多少”竞赛题(以选择题为主) 。

2.分组参加“端午知识知多少” 比赛。集体合作商讨做一套题。填写完答题卡。

3.最后老师公布答案。小组内自评分数。

5.老师讲解习题,补充端午相关知识,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增长端午的基本知识。

附 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请问这个“端”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A.端正 B.初端 C.端着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说法影响甚广, 屈原于五月初五写了绝笔作, 投入汨罗江。

请问屈原的绝笔作是什么? A.《离骚》 A.纪念曹娥 A.老虎 A.筒粽 B.《怀沙》 B.纪念伍子胥 B.狮子 B.角黍 C 龙. C.香黍 B.艾束著危冠 C.重阳 C.1982 C.吉祥如意 C.一笑向杯盘 C.《天问》 C.纪念楚庄王 3.以下不属于端午节来源的是哪个? 4.端午节的来源与史上的百越族有关,那么百越族的图腾是什么? 5.我国最早出现的粽子是:

6.宋朝大诗人陆游曾在《重五》一诗中写道:“粽包分两髻”,下一句是什么? A.榴花忽已繁 A.中秋 A.1979 A.避邪驱瘟 B.清明 B.1980 7.踏青的习俗不仅仅是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也是下面哪个节日的习俗? 8.赛龙舟是哪一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9.端午节有为小孩佩香囊的习惯,大人在香囊内放朱砂、雄黄、香药等代表的意义是? B.一种装饰 10.“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维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出自 谁写的哪首诗? A.边贡的《午日观竞渡》 C.殷尧藩的《端午日》 四、评价总结。

B.张耒的《和端午》 5 1.每组派代表与老师一起汇总各类评价表。

2.老师公布三个比赛的成绩,师生共评最佳讲故事明星、各类诵诗歌明星、端午知识全 能组,并给予奖励。教师指导给予激励,树立自信。

评价说明:小组进行讲端午故事比赛、端午诗歌比赛、端午知识比赛,全班及教师进行 评价。

1组 故事内容精彩 故事表达流利 古诗熟练诵读 古诗诵读有特 色 课后作业:准备彩色毛线、剪刀等编织蛋网的工具,提前了解一下编织蛋网的方法。

第四课时 活动目标 1、认识并学会编咸鸭蛋网,了解编咸鸭蛋网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人交 往、合作、动手的能力,并能分享其中的愉悦。

2、积极参与并设计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方式 动手制作,实践演练 教学活动 一、学习编织蛋网。

学生活动:

1、欣赏咸蛋网的美图及理解蕴含的意义。让学生看到实物,增强编织的兴趣。

附 颗星 颗星 颗星 颗星 2组 颗星 颗星 颗星 颗星 3组 颗星 颗星 颗星 颗星 4组 颗星 颗星 颗星 颗星 2、动手学习编织咸蛋网。小组内再分组进行 2-3 个咸鸭蛋网的编织。

3、出示编织步骤示意图,学生自己尝试,不懂再询问老师,互相学习帮助进行编织, 认真细心有耐心的去尝试, 在动手劳动中深入体会传统节日风俗的乐趣, 分享自己的劳动成 果。 6 二.交流编织成果 1、进行评比,选出成功美观的蛋网,装上咸鸭蛋,拍照纪念。培养团队的集体荣誉感。 3、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评价表。并进行整个实践活动的奖项评比:口才奖、合作奖、 礼仪奖、制作奖、成果奖、创意奖。

附 活动评价表 姓 名 评价内容 我在活动中的表现 我承担什么任务及完成情况 我在活动中做出了什么贡献 我在活动中有什么收获 小组伙伴的评价 家长的评价 指导老师的评语 我的收获与努力目标 教师指导:

收集有关编网的步骤示意图,并指导学生进行编织。

评价说明:

1、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

2、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合作。

3、学生编织作品效果。

4、活动评价表的填写。

课后作业:与家人共度端午节,宣传端午知识,并写写过端午的感想。填完活动评价表 中家长评价和小组伙伴评价。

【小组研究成果的展示】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作品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并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 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争辩地思考,也敢于和善于申辩。

小组 1:从网上查找了关于端午节的许多资料。有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外国 人吃粽子的习俗。

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有四种说法, 一种是关于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 7 课 题 名 称 我的表现小组名称 人屈原的,一种是(略) 小组 2:我们在东湖边看龙舟赛,场面非常热闹,锣鼓喧天。我们知道了龙舟赛的的意 义。

小组 3:我们通过上网查找,知道了不仅我国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外国也有吃粽子 的习俗。

小组 4:我们通过上网找到了各地端午节的习俗。一般有吃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源于 纪念屈原;佩香蘘、在门上悬挂艾叶,目的是为了驱虫、避邪;喝雄黄酒,是为了去湿。

小组 5:我们到万佳超市,那里的粽子琳琅满目。我们了解了今年上市的粽子有几十个 品种。这些粽子大的有一千克重,小的只有五十克。有包装简单的,也有包装精美的。最受 欢迎的有广州酒家、三全凌等品牌。我们还知道不能购买用返青粽叶包的粽子。

小组 6:我们在张晓奇家学会了包粽子。张晓奇的妈妈告诉我们,包粽子的主要材料是 糯米,如果要粽子美味、营养价值高,可以添加虾米、瑶柱、花生、豆类等。吃着自己包的 粽子,觉得特别开心。不过粽子不能多吃,否则会消化不良。

学生 1: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让我们了解了粽子外形独特、造型精美,馅料丰富、品种 繁多,意义深刻、影响深远。粽子乃是谐音——“种子”,孩子满月时,裹粽子是想把孩子 裹起来,让孩子长命百岁。房子上梁送粽子则是将喜庆带给亲朋好友。雪白的糯米,意味着 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和纯洁如玉的精神;粽子的三角形状,象征屈原刚正不阿、有棱有角的 品格;包一颗红枣,喻屈子一片丹心。

学生 2: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区大,民族多,加上许多 故事传说, 所以产生了众多不同的节名, 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相同的习俗。

比如说女儿回娘家, 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 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 鲜果等。 【活动反思】 回想这节课,令我感到十分欣慰,因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

1、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本节课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并把 资料筛选、整理,这样,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把收集、整理好的资料 要创造性地展示, 这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

我们也欣赏到了学生丰富、 生动、 典型、有趣的成果,可以说是大有收获。还有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在课堂上要 交流,在小组内要交流,外出也要与人交流。在交流中培养了交流的能力、在合作中培养了 合作的能力。本次综合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以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全面参与,既锻炼了 孩子的交际能力,又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

2、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他们都能自 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如:他们为了学会编织蛋网,可以说是历尽了酸甜苦辣,特别是一些同 学,为了学编织蛋网,她特请奶奶亲自指导,并多次独自训练,因此在展示编织的环节他非 常有成就感。

3、增长了自身的知识。通过本次活动,我感受最深的增长了不少知识,真可谓是意想 不到的收获。说实话原来我对端午节了解甚少,只知道这个节要包粽子、门口插艾叶,我也 是在与学生一起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才深入了解了有关端午的那么多知识的。

在这个过程中其 实老师并不是全知全能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课程, 它同样也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学习的 机会。 8 于此同时,还有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使一大批学生 受益、能力发展迅速。但也有个别学生置之度外、茫然无措,对这些学生不仅要加强教师的 指导,还要发挥小组成员的力量,让小组的成员互相尊重、包容、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得 到发展,达到整体提高效率的目的。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