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坎儿井的由来经典17篇

浏览

5446

范文

17

篇1: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坎儿井景观图坎儿井 [1]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苏联俄语称为 结构图“坎亚力孜”(k,lplItK)。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中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中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l8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坎儿井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855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

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儿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

坎儿井的建造原因→坎儿井的起源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坎儿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与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们都发现了坎儿井。所以我们说坎儿井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毫不过分的。直到今天,坎儿井还在为新疆吐鲁番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坎儿井明渠→坎儿井暗渠

参观完坎儿井博物馆,走出馆外,可见道旁明澈的清泉,这便是坎儿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纯水,它晶莹碧透,倘若您伸手触及,便会感到凉意阵阵,真是晶晶亮,透心凉。

坎儿井的暗渠要从洞中进入方可看到,只见渠水汩汩流淌,让人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井渠在整个新疆大地有上千个之多,其地下河道总长度加起来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成为地下运河。

游客们,今天的坎儿井,不仅是重要的水利设施,更是中外游客乐于观赏的一大人文景观。尤其是坎儿井乐园内的一台充满新疆维吾尔族浓郁风情的民族歌舞表演,会使您心神荡漾。那明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热烈奔放的情绪,使您在欣赏之余,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他们的行列,学着维吾尔姑娘和小伙子的模样边唱边跳,感受这歌舞之乡的纯真乐趣。

各位游客,坎儿井乐园内那咳亮悠扬的歌声已经唱响,下面就请大家赶快前去欣赏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坎儿井民俗园位于吐鲁番市市区东侧,距离市中心大约3公里,是一处以展示坎儿井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也是吐鲁番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景区内有坎儿井的原型和博物馆,有维吾尔民居式的宾馆和餐厅。游客来此可以系统的了解新疆坎儿井文化,也可以在此用餐住宿,品味维吾尔风情的建筑和美食,是吐鲁番市内旅游的好去处。

坎儿井民俗园的面积不大,长宽大约都只有几百米,进入景区内步行游玩即可。一般游客来此走马观花参观一圈大约2小时即可,若要购物、用餐等则要更久,也有游客会在景区内住宿一晚,体会新疆特色的维吾尔民居生活。

景区内最为主要的建筑便是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的坎儿井博物馆,这里也是系统了解坎儿井文化最好的地方。坎儿井其实是新疆独特的取水工程,通过挖掘地下的暗渠,既能天然的汇集地下水,又可以避免过量蒸发,因其神奇和遍布新疆的规模被誉为除了长城和大运河外中国的第三大古代工程。博物馆内展示了坎儿井的工作原理、挖掘过程等,可以好好参观一下,感受古老维吾尔族的智慧。

在博物馆的北侧,则是景区内的另一处主要景观-坎儿井原型,原型大约300多米,分为暗渠和明渠(即暗渠流出地表的部分),游客可以进入地下的坎儿井通道,现场观看坎儿井的工作原理。

除了坎儿井文化外,景区内还有葡萄干晾房、阿娜尔汗的家、中国大馕坑等新疆传统的民俗建筑,游客可以在这里观看新疆民居的传统建筑,了解葡萄干晾晒、烤馕等过程,十分有趣。

另外,景区内还有维吾尔特色的宾馆和餐厅,可以在此感受维吾尔民居建筑,品尝新疆特色美食。宾馆标间的价格大约350-400元一间,餐厅用餐的价格较高,用餐前最好确认好价格。景区内院内还有购物一条街,可以购买葡萄干、坚果等新疆特色的纪念品,不过价格比外面高,不推荐在此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789 字

+ 加入清单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通用5篇)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1

各位游客:

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儿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汉代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儿井。第二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引导新疆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2520_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人新疆的。当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待考证。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坎儿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与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们都发现了坎儿井。所以我们说坎儿井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毫不过分的。直到今天,坎儿井还在为新疆吐鲁番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坎儿井明渠→坎儿井暗渠

参观完坎儿井博物馆,走出馆外,可见道旁明澈的清泉,这便是坎儿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纯水,它晶莹碧透,倘若您伸手触及,便会感到凉意阵阵,真是“晶晶亮,透心凉”。

坎儿井的暗渠要从洞中进入方可看到,只见渠水汩汩流淌,让人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井渠在整个新疆大地有上千个之多,其地下河道总长度加起来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成为“地下运河”。

游客们,今天的坎儿井,不仅是重要的水利设施,更是中外游客乐于观赏的一大人文景观。尤其是坎儿井乐园内的一台充满新疆维吾尔族浓郁风情的民族歌舞表演,会使您心神荡漾。那明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热烈奔放的情绪,使您在欣赏之余,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他们的行列,学着维吾尔姑娘和小伙子的模样边唱边跳,感受这歌舞之乡的纯真乐趣。

各位游客,坎儿井乐园内那咳亮悠扬的歌声已经唱响,下面就请大家赶快前去欣赏吧!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2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鲁番坎儿井,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中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3

吐鲁番盆地大都低于海平面,且它四面环山,中间被火焰山横卧在盆地的中央。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城市,也是最热、最干旱的城市,素有“火洲”之称,;夏天的吐鲁番,最高气温可达48°,年降雨量平均只有16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却达两千多!由于这里常年干旱,缺水,因此聪慧的新疆人便利用特殊的地理条件,发明出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坎儿井,古称:“井渠”。

它是把地下的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而成的地下渠道。你可能会问:“吐鲁番常年干旱、缺水,怎么会有地下的潜流水层呢?”它是吐鲁番的北部博格达雪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雪山融化后流向盆地,并很快深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坎儿井,就是把地下的潜流引出汇集到一起,用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滞坝组成。竖井主要用来开挖暗渠时人出入及出土的上下通道;井口直径约七八十厘米,当时劳动人民出土仅用编织的篮子和辘辘把土运上来;从一个地方开挖,一直到挖出水来再开始挖暗渠;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即地下水渠,深约1.5米,宽约0.7米;滞坝就是暗渠出口,修建的一个蓄水池,暗渠中的水就流入这个地面上的蓄水池中;所谓明渠,就是暗渠引水至农田之间的水渠,它跟暗渠不一样,它是一条条流在地面上的渠道。吐鲁番共有坎儿井1100多条,总长5000多公里,犹如人体血脉般。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可不能小看新疆的坎儿井,它引出了地下河水,使沙漠变成了绿洲。这些可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慨叹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4

在素有“火洲”之称,气侯干旱、炎热的吐鲁番盆地,之所以能形成今天这样美丽富饶的绿洲,坎儿井功不可没。吐鲁番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坎儿井最早从哪里传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从波斯和埃及传入,这一技术沿丝绸之路传到周围地区;另一种说法是西汉时从中原传去的。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一千多条,总长度超过长江、黄河,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一同并称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三大工程。

从吐鲁番市驱车10分钟,便来到了坎儿井公园。在一个土坎下,一渠清幽幽的水,静静地流淌着。水从土坎底部一个长方形的洞口流出,黑黢黢的洞口看不到底。据当地人讲,坎儿井的水年年月月流,日日夜夜淌,无穷无尽。坎儿井的水来自天山上的积雪。雪水融化后一部分从地面上流走,被称为径流;另一部分从地下流走,被称为潜流。坎儿井就是将潜流引出地面,进行灌溉。

尝一口坎儿井的水,清凉清凉的,那种凉爽的感觉直沁入人心脾。一条坎儿井主要由竖井、地下暗渠、地上明渠和涝坝组成。其中暗渠工程最为艰巨,一般要在地下开凿几公里到几十公里长的渠道。在开凿地下暗渠时,为了出土和通风,每隔二三十米打一眼竖井。据记载,古时人们就是从竖井下去,头顶油灯,用坎土镘向左右开挖,一节节地接通,再连接起来,成为地下暗渠。

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滩上,可以看见顺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座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都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从高空俯视,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而又焕发出青春活力的地方。坎儿井的清泉,浇灌着吐鲁番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奇妙的坎儿井就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源!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5

坎儿井,与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总数达10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

坎儿井的结构,是由竖井、明渠、暗渠和出水口四部分组成的,天山和一些雪山春夏时节,会有大量融化的雪水和雨水顺势流下山坡。聪明的维吾尔族老乡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的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暗流来灌溉农田。

维族老乡们总觉得只有活水才是干净的,所以坎儿井的水全是流动的,没有一点死水。维族老乡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洗手壶,每次洗手时用水冲三下,既干净又不浪费。他们不让你碰明渠、暗渠的水,不然喝的就是别人的洗手水。可到了出水口,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就会让你喝个够。吐鲁番的小伙姑娘们天天喝坎儿井的水,皮肤又白又嫩。

坎儿井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可供万千人使用的水源宝藏。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坎儿井,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喝到这清冽甘甜的水,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坎儿井,与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总数达10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

坎儿井的结构,是由竖井、明渠、暗渠和出水口四部分组成的,天山和一些雪山春夏时节,会有大量融化的雪水和雨水顺势流下山坡。聪明的维吾尔族老乡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的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暗流来灌溉农田。

维族老乡们总觉得只有活水才是干净的,所以坎儿井的水全是流动的,没有一点死水。维族老乡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洗手壶,每次洗手时用水冲三下,既干净又不浪费。他们不让你碰明渠、暗渠的水,不然喝的就是别人的洗手水。可到了出水口,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就会让你喝个够。吐鲁番的小伙姑娘们天天喝坎儿井的水,皮肤又白又嫩。

坎儿井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可供万千人使用的水源宝藏。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坎儿井,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喝到这清冽甘甜的水,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在素有“火洲”之称,气侯干旱、炎热的吐鲁番盆地,之所以能形成今天这样美丽富饶的绿洲,坎儿井功不可没。吐鲁番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坎儿井最早从哪里传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从波斯和埃及传入,这一技术沿丝绸之路传到周围地区;另一种说法是西汉时从中原传去的。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一千多条,总长度超过长江、黄河,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一同并称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三大工程。

从吐鲁番市驱车10分钟,便来到了坎儿井公园。在一个土坎下,一渠清幽幽的水,静静地流淌着。水从土坎底部一个长方形的洞口流出,黑黢黢的洞口看不到底。据当地人讲,坎儿井的水年年月月流,日日夜夜淌,无穷无尽。坎儿井的水来自天山上的积雪。雪水融化后一部分从地面上流走,被称为径流;另一部分从地下流走,被称为潜流。坎儿井就是将潜流引出地面,进行灌溉。

尝一口坎儿井的水,清凉清凉的,那种凉爽的感觉直沁入人心脾。一条坎儿井主要由竖井、地下暗渠、地上明渠和涝坝组成。其中暗渠工程最为艰巨,一般要在地下开凿几公里到几十公里长的渠道。在开凿地下暗渠时,为了出土和通风,每隔二三十米打一眼竖井。据记载,古时人们就是从竖井下去,头顶油灯,用坎土镘向左右开挖,一节节地接通,再连接起来,成为地下暗渠。

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滩上,可以看见顺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形如小火山锥,座落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都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从高空俯视,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而又焕发出青春活力的地方。坎儿井的清泉,浇灌着吐鲁番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生产出驰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奇妙的坎儿井就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055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

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儿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汉代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儿井。第二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引导新疆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2520_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人新疆的。当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待考证。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坎儿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与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们都发现了坎儿井。所以我们说坎儿井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毫不过分的。直到今天,坎儿井还在为新疆吐鲁番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坎儿井明渠→坎儿井暗渠

参观完坎儿井博物馆,走出馆外,可见道旁明澈的清泉,这便是坎儿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纯水,它晶莹碧透,倘若您伸手触及,便会感到凉意阵阵,真是“晶晶亮,透心凉”。

坎儿井的暗渠要从洞中进入方可看到,只见渠水汩汩流淌,让人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井渠在整个新疆大地有上千个之多,其地下河道总长度加起来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成为“地下运河”。

游客们,今天的坎儿井,不仅是重要的水利设施,更是中外游客乐于观赏的一大人文景观。尤其是坎儿井乐园内的一台充满新疆维吾尔族浓郁风情的民族歌舞表演,会使您心神荡漾。那明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热烈奔放的情绪,使您在欣赏之余,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他们的行列,学着维吾尔姑娘和小伙子的模样边唱边跳,感受这歌舞之乡的纯真乐趣。

各位游客,坎儿井乐园内那咳亮悠扬的歌声已经唱响,下面就请大家赶快前去欣赏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165 字

+ 加入清单

新疆坎儿井至今已有20__年的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被人们誉为“奇迹”。它与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儿井由暗渠、竖井、明渠、涝坝(蓄水池)等四个部分组成,它的主体深藏于地表之下,又分积水段和输水段。

暗渠一般高度为1.5米至1.7米,宽度为0.6至0.7米,总长5公里左右,最长的可达到20公里。全新疆坎儿井最多时达到1784条,暗渠总长度为5272公里,竖井总数为172367眼,年出水量为8.58亿立方米。目前全疆有水坎儿井只剩下614条,年出水量仅剩3.01亿立方米,其中,吐鲁番地区有水坎儿井404条,年出水量2.31亿立方米,在一些乡村仍然是灌溉、饮水和维持生态的主要水源。

为向国内外宣传、介绍坎儿井的历史、文化及其在干旱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新疆坎儿井研究会于1992年在吐鲁番投资兴建了坎儿井乐园。新成立时乐园内有陈列着反应坎儿井历史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以及国家和自治区领导题词的坎儿井展厅,近十亩葡萄园和以一个竖井为主的坎儿井暗渠参观点。是规模小、设施比较简落、知名度不太高的一个旅游景点。经过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按照已批准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成了全疆乃至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坎儿井乐园内有三条坎儿井,主要参观的坎儿井暗渠选择在最具典型的、有800年历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儿井的下游部分,游客在十几米地下的、绝对安全的100米参观通道内领略坎儿井暗渠和竖井的原貌。坎儿井是古代水利工程、历史文化遗产,坎儿井乐园又是坎儿井研究会创办的旅游景点,因此我们的特点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尽量让国内外游客真正的了解坎儿井的历史,它的伟大以及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绿洲文明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乐园内的每一个参观项目与坎儿井和他的历史有关,乐园大门很形象地反映坎儿井的全貌,是一个坎儿井的缩影;两座木制“高车桥”反映坐着高轮车、喝着坎儿井水寻找幸福的古代吐鲁番“高车人”的生活情景;新落成的坎儿井博物馆以图片、动态模型、事物等通俗的方式展现了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功能、历史演变、研究成果、各级领导的关怀等内容,为人们能够大体了解坎儿井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的途径。坎儿井施工展示区反映坎儿井地面施工的全部过程;葡萄园内游客品尝用坎儿井水浇灌的葡萄;还有葡萄晾房、葡萄长廊、维吾尔歌舞演出场等景观。在坎儿井乐园内到处都洋溢着坎儿井文化气氛和有关坎儿井的娱乐活动,他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是向全世界介绍坎儿井历史文化的窗口。是向青少年们介绍先辈们的勤劳、智慧,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坎儿井乐园20__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__年被评为全国十里风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鲁番坎儿井,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中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803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1: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鲁番坎儿井,出现在18世纪末叶。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 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中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2:

坎儿井景观图坎儿井 [1]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苏联俄语称为 结构图“坎亚力孜”(k,lplItK)。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中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根据1962年统计资料中国新疆共有坎儿井约1700多条,总流量约为26立方米/秒,灌溉面积约50多万亩。其中大多数坎儿井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鲁番盆地共有坎儿井约1100多条,总流量达l8立方米/秒,灌溉面积47万亩,占该盆地总耕地面积70万亩的67%,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3:

各位游客:

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儿 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 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汉代 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儿井。第二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引导新疆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2520__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人新疆的。当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待考证。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坎儿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与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们都发现了坎儿井。所以我们说坎儿井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毫不过分的。直到今天,坎儿井还在为新疆吐鲁番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坎儿井明渠→坎儿井暗渠

参观完坎儿井博物馆,走出馆外,可见道旁明澈的清泉,这便是坎儿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纯水,它晶莹碧透,倘若您伸手触及,便会感到凉意阵阵,真是“晶晶亮,透心凉”。

坎儿井的暗渠要从洞中进入方可看到,只见渠水汩汩流 淌,让人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井渠在整个新疆大地有上千个之多,其地下河道总长度加起来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成为“地下运河”。

游客们,今天的坎儿井,不仅是重要的水利设施,更是中外游客乐于观赏的一大人文景观。尤其是坎儿井乐园内的一台充满新疆维吾尔族浓郁风情的民族歌舞表演,会使您心神荡漾。那明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热烈奔放的情绪,使您在欣赏之余,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他们的行列,学着维吾尔姑娘和小伙子的模样边唱边跳,感受这歌舞之乡的纯真乐趣。

各位游客,坎儿井乐园内那咳亮悠扬的歌声已经唱响,下面就请大家赶快前去欣赏吧!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范文4:

新疆坎儿井至今已有20__年的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被人们誉为“奇迹”。它与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儿井由暗渠、竖井、明渠、涝坝(蓄水池)等四个部分组成,它的主体深藏于地表之下,又分积水段和输水段。

暗渠一般高度为1.5米至1.7米,宽度为0.6至0.7米,总长5公里左右,最长的可达到20公里。全新疆坎儿井最多时达到1784条,暗渠总长度为5272公里,竖井总数为172367眼,年出水量为8.58亿立方米。目前全疆有水坎儿井只剩下614条,年出水量仅剩3.01亿立方米,其中,吐鲁番地区有水坎儿井404条,年出水量2.31亿立方米,在一些乡村仍然是灌溉、饮水和维持生态的主要水源。

为向国内外宣传、介绍坎儿井的历史、文化及其在干旱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新疆坎儿井研究会于1992年在吐鲁番投资兴建了坎儿井乐园。新成立时乐园内有陈列着反应坎儿井历史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以及国家和自治区领导题词的坎儿井展厅,近十亩葡萄园和以一个竖井为主的坎儿井暗渠参观点。是规模小、设施比较简落、知名度不太高的一个旅游景点。经过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按照已批准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成了全疆乃至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坎儿井乐园内有三条坎儿井,主要参观的坎儿井暗渠选择在最具典型的、有800年历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儿井的下游部分,游客在十几米地下的、绝对安全的100米参观通道内领略坎儿井暗渠和竖井的原貌。坎儿井是古代水利工程、历史文化遗产,坎儿井乐园又是坎儿井研究会创办的旅游景点,因此我们的特点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尽量让国内外游客真正的了解坎儿井的历史,它的伟大以及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绿洲文明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乐园内的每一个参观项目与坎儿井和他的历史有关,乐园大门很形象地反映坎儿井的全貌,是一个坎儿井的缩影;两座木制“高车桥”反映坐着高轮车、喝着坎儿井水寻找幸福的古代吐鲁番“高车人”的生活情景;新落成的坎儿井博物馆以图片、动态模型、事物等通俗的方式展现了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功能、历史演变、研究成果、各级领导的关怀等内容,为人们能够大体了解坎儿井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的途径。坎儿井施工展示区反映坎儿井地面施工的全部过程;葡萄园内游客品尝用坎儿井水浇灌的葡萄;还有葡萄晾房、葡萄长廊、维吾尔歌舞演出场等景观。在坎儿井乐园内到处都洋溢着坎儿井文化气氛和有关坎儿井的娱乐活动,他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是向全世界介绍坎儿井历史文化的窗口。是向青少年们介绍先辈们的勤劳、智慧,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坎儿井乐园20__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__年被评为全国十里风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吐鲁番盆地大都低于海平面,且它四面环山,中间被火焰山横卧在盆地的中央。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城市,也是最热、最干旱的城市,素有“火洲”之称,;夏天的吐鲁番,最高气温可达48°,年降雨量平均只有16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却达两千多!由于这里常年干旱,缺水,因此聪慧的新疆人便利用特殊的地理条件,发明出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坎儿井,古称:“井渠”。

它是把地下的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而成的地下渠道。你可能会问:“吐鲁番常年干旱、缺水,怎么会有地下的潜流水层呢?”它是吐鲁番的北部博格达雪山和西部的克拉乌成雪山融化后流向盆地,并很快深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坎儿井,就是把地下的潜流引出汇集到一起,用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滞坝组成。竖井主要用来开挖暗渠时人出入及出土的上下通道;井口直径约七八十厘米,当时劳动人民出土仅用编织的篮子和辘辘把土运上来;从一个地方开挖,一直到挖出水来再开始挖暗渠;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即地下水渠,深约1.5米,宽约0.7米;滞坝就是暗渠出口,修建的一个蓄水池,暗渠中的水就流入这个地面上的蓄水池中;所谓明渠,就是暗渠引水至农田之间的水渠,它跟暗渠不一样,它是一条条流在地面上的渠道。吐鲁番共有坎儿井1100多条,总长5000多公里,犹如人体血脉般。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可不能小看新疆的坎儿井,它引出了地下河水,使沙漠变成了绿洲。这些可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坎儿井在现代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慨叹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坎儿井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250 字

+ 加入清单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__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以后传到中亚和波斯。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1100多道,年径流量达2.94亿立方米,它是绿洲的生命之源。坎儿井根据吐鲁番盆地地理条件及水量蒸发特点,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它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每条坎儿井的长短各不相同,长的可达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儿井是吐尔坎儿孜,它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全长3.5公里,日水量可浇20亩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在吐鲁番市西面大约10公里的亚尔乃孜沟中,坐落着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国都——交河故城。交河故城亚尔乃孜沟是远古时代由于洪水冲刷而形成的一道河谷。经过数千万年的冲蚀,大自然以它巨大的创造力,在河谷中央留存下一个平面呈柳叶形的河心洲,长1650米,最宽处约300米。四周崖岸壁立,被一道100米宽,约30米深的河谷所环绕,形成了天然屏障。远在3000年前,原始居民为避免野兽的侵害和防备部落间的战争,便选择在这个河心洲上建造自己的家园。他们在坚硬的黄土层中掏挖出洞室居住,开凿出通往河谷底部的通道,到河谷中取水和从事生产活动。当时他们使用的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石片等石器和红色彩陶片等,至今在地面上仍然可以采集到一些遗物。据《史记》所载,这些早期的土著居民属于我国古代西北兄弟民族姑师人。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派侯君集平高昌,在此设交河县,属西州管辖;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也设在这里(640~658年),成为唐王朝进步统一广大西域地区的大本营。后来随着管辖范围的不断扩大,都护府才西迁到龟兹(今库车)。盛唐诗人李颀曾形象地描述过这里的戎马生涯,写下了“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的诗句。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这里曾为吐蕃所陷。以后,交河城又为回鹘高昌国属地,设交河州。由于空间狭小,限制了发展,城池遂渐渐衰落。现在看到的交河故城是其鼎盛时期的规模,大体为唐代的遗存。台地西北部是一片唐以前的古墓地,已被盗掘、破坏殆尽。建筑物集中在台地东南部约1000米的范围内,其东、南两面各有e69da5e887aae79fa5e9一个城门。建筑形式除没有城墙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大部分建筑物包括宽大的街道,都是从原生土中掏挖出来的。窑洞是在原生土中直接掏出,平房则多是切挖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后用木头搭顶。从残留的柱洞看,有不少是多层建筑。有的下部是窑洞,上部是平房。板夹泥垛墙建筑物只占少数。有的下部是生土墙,上部是板夹泥垛墙。城内布局可以分为三部分: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大街北端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北部寺院区。由于当地气候极为干燥,城址又远离水源,无法开垦耕种,因而城内的官署衙门、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遗址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如今游人至此,仍可以走街串巷,穿堂人室。像这样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在国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坎儿井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新疆吐鲁番,我是来自太阳旅行社的导游张家旖,今天由我带大家参观神秘的“坎儿井”,在游览的过程中请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的随身物品,祝大家旅途愉快!

现在我们在坎儿井的入口处,大家可以摸一摸坎儿井的水,冰冰凉凉的,它特别神奇,这里的水冬暖夏凉,像这样的坎儿井在吐鲁番地区一共有一千多条,全长五百多公里,现存的坎儿井多数都是清代修建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人文遗产。

我将带大家参观一条完整的坎儿井,它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是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的。我们先看到的是竖井,它是运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的通气口,最深的竖井有九十米,一般每隔二十米到七十米就有一口竖井,一条坎儿井里竖井少则十多个,多则作文上百个,井口一般是长方形或者圆形。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暗渠,有叫地下渠,是坎儿井的主体,暗渠的作用是把地下含水层聚在一起,坡度有低向高处挖。暗渠一般宽一米到二米,短的一般有一百到二百米,最长的有二十五公里。在挖暗渠时,吐鲁番人民发明了油灯定向法,根据两点一线的原理,就可以不偏离方向。

明渠又称为龙口,它是暗渠与竖井的交接处,也是天山雪水经过底层渗透,透过暗渠流向明渠的出水口。

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涝坝了,涝坝也就是大大小小的蓄水池,水蓄积在涝坝,哪里需要水就送到哪里。

吐鲁番的坎儿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吐鲁番地区生态严重破坏,坎儿井的数量已大大减少,目前仅有七百多条了,如果不再加以保护,三十年后坎儿井可能将不复存在。

坎儿井的参观已经结束了,希望大家喜欢我的讲解,再次谢谢大家光临“坎儿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坎儿井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224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儿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Www_Tz365_cN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滕州生活网()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

坎儿井的建造原因→坎儿井的起源新疆概况旅游景点介绍 ·吐鲁番葡萄沟旅游景点介绍·尼雅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汉代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儿井。第二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引导新疆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2500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人新疆的。当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待考证。滕州生活网()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坎儿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与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们都发现了坎儿井。所以我们说坎儿井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毫不过分的。直到今天,坎儿井还在为新疆吐鲁番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滕州生活网()

坎儿井明渠→坎儿井暗渠

参观完坎儿井博物馆,走出馆外,可见道旁明澈的清泉,这便是坎儿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纯水,它晶莹碧透,倘若您伸手触及,便会感到凉意阵阵,真是“晶晶亮,透心凉”。

坎儿井的暗渠要从洞中进入方可看到,只见渠水汩汩流淌,让人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井渠在整个新疆大地有上千个之多,其地下河道总长度加起来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成为“地下运河”。第一范文网2

游客们,今天的坎儿井,不仅是重要的水利设施,更是中外游客乐于观赏的一大人文景观。尤其是坎儿井乐园内的一台充满新疆维吾尔族浓郁风情的民族歌舞表演,会使您心神荡漾。那明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热烈奔放的情绪,使您在欣赏之余,会情不自禁地加入他们的行列,学着维吾尔姑娘和小伙子的模样边唱边跳,感受这歌舞之乡的纯真乐趣。 各位游客,坎儿井乐园内那咳亮悠扬的歌声已经唱响,下面就请大家赶快前去欣赏吧!

经过一天的愉快行程,我们的旅游活动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通过这次旅游,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心情。我们真诚地期望大家再次光临。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167 字

+ 加入清单

新疆坎儿井至今已有20xx年的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被人们誉为“奇迹”。它与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儿井由暗渠、竖井、明渠、涝坝(蓄水池)等四个部分组成,它的主体深藏于地表之下,又分积水段和输水段。

暗渠一般高度为1.5米至1.7米,宽度为0.6至0.7米,总长5公里左右,最长的可达到20公里。全新疆坎儿井最多时达到1784条,暗渠总长度为5272公里,竖井总数为172367眼,年出水量为8.58亿立方米。目前全疆有水坎儿井只剩下614条,年出水量仅剩3.01亿立方米,其中,吐鲁番地区有水坎儿井404条,年出水量2.31亿立方米,在一些乡村仍然是灌溉、饮水和维持生态的主要水源。

为向国内外宣传、介绍坎儿井的历史、文化及其在干旱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新疆坎儿井研究会于1992年在吐鲁番投资兴建了坎儿井乐园。新成立时乐园内有陈列着反应坎儿井历史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以及国家和自治区领导题词的坎儿井展厅,近十亩葡萄园和以一个竖井为主的坎儿井暗渠参观点。是规模小、设施比较简落、知名度不太高的一个旅游景点。经过十多年的滚动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按照已批准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成了全疆乃至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坎儿井乐园内有三条坎儿井,主要参观的坎儿井暗渠选择在最具典型的、有820xx年历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儿井的下游部分,游客在十几米地下的、绝对安全的100米参观通道内领略坎儿井暗渠和竖井的原貌。坎儿井是古代水利工程、历史文化遗产,坎儿井乐园又是坎儿井研究会创办的旅游景点,因此我们的特点是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尽量让国内外游客真正的了解坎儿井的历史,它的伟大以及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绿洲文明这样一个事实。因此乐园内的每一个参观项目与坎儿井和他的历史有关,乐园大门很形象地反映坎儿井的全貌,是一个坎儿井的缩影;两座木制“高车桥”反映坐着高轮车、喝着坎儿井水寻找幸福的古代吐鲁番“高车人”的生活情景;新落成的坎儿井博物馆以图片、动态模型、事物等通俗的方式展现了坎儿井的结构、分布、功能、历史演变、研究成果、各级领导的关怀等内容,为人们能够大体了解坎儿井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的途径。坎儿井施工展示区反映坎儿井地面施工的全部过程;葡萄园内游客品尝用坎儿井水浇灌的葡萄;还有葡萄晾房、葡萄长廊、维吾尔歌舞演出场等景观。在坎儿井乐园内到处都洋溢着坎儿井文化气氛和有关坎儿井的娱乐活动,他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是向全世界介绍坎儿井历史文化的窗口。是向青少年们介绍先辈们的勤劳、智慧,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坎儿井乐园20xx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xx年被评为全国十里风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_新疆导游词_网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927 字

+ 加入清单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

各位游客:

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儿 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  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

坎儿井的建造原因→坎儿井的起源新疆概况导游词 ·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尼雅遗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汉代 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儿井。第二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引导新疆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2500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人新疆的。当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待考证。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坎儿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与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们都发现了坎儿井。所以我们说坎儿井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毫不过分的。直到今天,坎儿井还在为新疆吐鲁番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坎儿井明渠→坎儿井暗渠

参观完坎儿井博物馆,走出馆外,可见道旁明澈的清泉,这便是坎儿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纯水,它晶莹碧透,倘若您伸手触及,便会感到凉意阵阵,真是“晶晶亮,透心凉”。

坎儿井的暗渠要从洞中进入方可看到,只见渠水汩汩流 淌,让人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井渠在整个新疆大地有上千个之多,其地下河道总长度加起来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成为“地下运河”。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_导游词范文_网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576 字

+ 加入清单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

各位游客:

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儿 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 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

坎儿井的建造原因:坎儿井的起源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关于吐鲁番坎儿井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一种是汉代 关中井渠说。这种观点认为汉代时人们发明的“井渠法”传入新疆,发展成为现在的坎儿井。第二种说法是跟林则徐有关。清末林则徐被充军新疆后,1845年经过吐鲁番,察觉当地炎热少雨,于是就细查地势水源,引导新疆人民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坎儿井是252019年前由西亚波斯人首创而后传人新疆的。当然,这三种观点都有待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