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龙门峡的导游词(热门20篇)

浏览

1461

范文

161

篇1:介绍龙门石窟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265 字

+ 加入清单

莲花洞因窟顶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开凿于北魏时期。莲花是佛教象征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饰,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有体态轻盈,细腰长裙的飞天环绕其间。也有人说莲花洞上面的莲花,开创了室内装修天花板的先河。洞内正壁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式造像。主佛为释迦牟尼立像,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佛祖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两侧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仗,似一西域苦行僧的形象。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雕像,仅有两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就雕于莲花洞南壁的上方,生动细致,被称之为微雕。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阙”二字,原来是一方摩崖石刻,是唐刻陀罗尼经,这两个大字是明代河南巡抚赵岩所题写。

卢舍那大像龛(除了九尊大像之外,中间还有一些小的造像,那么这些造像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在他过生日时,后宫嫔妃、王公大臣给他发愿祈福开窟造像,送给他的一件生日礼物,放在他奶奶的洞窟这边,也是寄托了一些政治含义在里面。)好,我们现在看到的叫做奉先寺,又叫做卢舍那大像龛。是整个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保进了整个工程的进展。整个大像龛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咱们注意这个方额广颐,这是民间所称的武则天的长相,什么意思呢?大体就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印堂发亮,双耳垂肩,用最通俗的解释就是银盘大脸。这是一种福相。眉毛弯弯,灵活而又含笑的眼睛显得非常秀美,那么咱们注意一下她的眼睛,由于是向下俯视,咱们参观者无论是站在下边哪个角度看就会和佛的目光交汇在一个点,形成心灵上的共鸣。其实她的眼睛采用的圆刀雕法,眼珠子是用烧好的琉璃珠嵌进去,所以非常的传神。嘴巴微微上翘,给我们呈现出了这样一种笑:当时的大唐国富民强,人们生活优越,既无内忧又无外患,那么武则天的化身——卢舍那大佛坐在龙门的最高处,非常自信,腰板挺直,笑看龙门山色,笑看风云变幻,呈现出泱泱大国的大唐盛世的气度。佛所穿的衣服衣纹简洁流畅,不多的几根线条,就把佛那种庄严、睿智亲切慈祥的心态表达的淋漓尽致。左侧大弟子迦叶严谨持重,小弟子阿难忠厚虔诚,二人均衣着朴素,诚心侍佛。二菩萨端庄矜持,头戴宝冠,衣着华丽,是唐代贵妇人的形象,那么菩萨头上的宝冠是镂空雕凿,美丽的宝冠是丝绸之路进口而来的,一直对现在都有影响,咱们注意到没有香港小姐冠军都戴这个,是当时时尚的体现。天王和力士的塑像也是龙门石窟中的精品,他们怒目圆睁,肌肉突出,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力量之美。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老话: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那么在我们看到的力士像的脚脖子是非常光滑的,抱的就是他的佛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河南龙门石窟导游词介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954 字

+ 加入清单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把宾阳三洞修葺一新之后,便特意请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由当代著名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镌刻了洋洋洒洒1800多字的造像题记,树立在宾阳中洞与宾阳南洞之间一块最显眼的石壁上,也称褚遂良碑。本来这块碑,原为北魏王室营建宾阳洞的造像题记,它所记录的内容,应该是宾阳中洞的雕造年代,造像内容以及工程进展情况。然而,魏碑原文却给这贪天之功,欺世盗名的政客李泰磨平后,又重新刻上了现在这篇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溢美之辞。这块碑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它为宾阳洞的修造及演变,为唐王朝宫廷内的权力之争等,提供了不少情况。二是文学艺术价值。因为在长达1800多字的铭文中,不仅造句工整,辞风华丽,而且把中国书法中所说的点横竖折钩挑撇捺等几乎都包括了,真可堪称是文辞家和书法家的“天合之作”。

(从现在可以说我们来看龙门四最)

摩崖三佛龛:我们看到这组群雕叫摩崖三佛龛,我们刚才看到的窟和龛有什么区别呢?窟是在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窟内开窟造像,那么龛是在崖壁上面直接雕凿,上面有小小的石质屋檐。这组造像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站佛,这种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此龛造像是一组未完成工程,群像均仅雕出轮廓。中间主佛为弥勒佛,坐于方台座上。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接班而出现的。他现在还在兜率天内院修行,预计将于二十八亿七千万年之后来统管这个现实世界,那么为何把这个未来佛放在主尊佛的位置上呢。那么我们就要来观注这组群雕开凿的历史背景了。此龛开凿于武周时期,也就是武则天当皇帝时期。咱们都知道女人当皇帝是难上加难,受到了重重的阻力,但是武则天却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她当时利用老百姓的弥勒信仰为自己的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在佛教中,弥勒佛被视作改天换地之佛。因此武则天登基当皇帝之前,授意她的面首(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她的男宠,情人)白马寺主持薛怀义制造舆论,将四卷《大云经》附以新的解释,谬称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武太后乃弥勒佛降生,当代唐为人世之主”。将《大云经》颁行天下。摩崖三佛龛的开舆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未完工雕像,但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龙门石窟连花洞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欢迎参加我们的旅行社,我叫,大家叫我张导好了,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了,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终点站——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它是我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那里又分为两个巨大的石窟:东山石窟和西山石窟。

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西山石窟,到站了,游客们请跟好我,不要跟丢了,瞧,那就是西山石窟,非常美丽。我们先往这边走,看,这叫作潜溪寺。它为什么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呢?因为潜溪寺下面有源源不断的溪水而得名。这个里面的主佛为菩萨,佛像旁跟着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等。咱们再往前走走,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叫宾阳洞,又称宾阳三洞,分别是北洞,中洞。南洞三个洞。

接下来,我们到了龙门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卢舍那佛最有名,他身高一丈多,真是极品。

最后提醒大家不要破坏文物。乱扔垃圾,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龙门石窟禹王池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645 字

+ 加入清单

【欢迎词 1分钟】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代表河南旅行社欢迎您的到来,能够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与大家相遇,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姓杨,您叫我小杨就好了。那么,坐在我身边的,就是本次旅途中最为劳苦功高的一位,我们的司机康师傅。您别看他脸上长着青春痘,他可是有着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了,本次旅途有他保驾护航,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在这次旅途中,我会竭诚为大家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请一定要找我,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外出旅游靠导游,希望我们能一起拥有一段美好的旅行,为大家留下一段珍贵的回忆。

【简介 1分钟】

从文化意义上讲,河南是一块我们无法忽视的地域。 湟湟千年华夏文明,正是从这块黄土地上发源流淌,继尔漫延全中国的。河南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套用一位河南作家的妙语:“河南人就是咱中国人的妈”来解释最为恰当。拂去历史的尘埃,沿着时间的长河,从春秋走来,从秦汉走来,从唐宋走来,从近代走来的那些河南人,一个个都是人格茁壮,性格鲜明,或察天观道,或倚剑长笑,或游刃权谋,或诗笔作刀,无不热血滚烫,豪气冲天,一肩担天下道义,一肩负百姓福利。那么,就让我们顺着地域文化的长河,从个体文明的源头开始,沿着祖先的足迹,一起来感受河南独有的魅力吧。

【过渡 1分钟】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家都知道,洛阳有四宝,这第一宝就是洛阳牡丹了,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花蕾硕大,色泽艳丽,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洛阳牡丹甲天下,被世人称为“花中之王”,每年四月的牡丹花会,四海宾客都在这里云集,欣赏这“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的牡丹,洛阳也借着牡丹花会之机尽展古都魅力。第二宝就是当年曾为国礼的唐三彩了,以黄绿白或黄绿蓝为主色调,艳丽多姿是我国陶瓷艺术宝库里的一颗灿烂明珠。第三宝就是洛阳水席宴了,其名称的由来,一个是紧扣水席汤水多的特点,一个是指似水流云的上菜次序,上一道吃一道撤一道,其特点是突出酸辣,共24道菜,其中8个凉菜,16个热菜。至于最后一宝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游览的龙门石窟了。

【龙门石窟简介 1分钟】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历经400余年的雕刻,现存佛像10万多尊,大小洞窟2345个,碑刻题记2800多块,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并称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潜溪寺 4分钟】

好了,情况大致就是这样,景区也到了,现在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管好车窗,排队下车,有小孩的游客请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大家在这里集合,我们即将进入景区,开始今天的龙门之旅。游客朋友们,这里就是潜溪寺了,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大家都知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这些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北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此洞窟顶是穹隆形,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有莲花花瓣、水波纹等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主佛释迦牟尼,造像手法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的服饰样式,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奉先寺 1分钟】

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主佛梵名“卢舍那”,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慈祥外溢,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另一方面,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高度概括。

【欢送词 1分钟】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走到这里我们本次的河南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杨导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感谢一路上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分别却是必然的,但我相信这次的分离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许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导游,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游客,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也请您千万不要忘了,在河南有一个导游小杨,随时等待着您的到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最后预祝大家归途愉快,一路平安!

【本篇导游词共计10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有关龙门石窟的精选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去参观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现在,我将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个介绍。

龙门石窟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始开凿,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还是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的石窟,大大小小。据统计,现存大小窟龛两千八百多块,佛塔七十余座,造像十万多尊,碑刻题记两千八百多块。有名的石窟有火烧洞、老龙洞、药方洞、莲花洞。洞中有慈祥的观音、高大的佛祖、凶恶的门神、美丽的仙女。

龙门石窟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它凝结了中华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龙门石窟导游词简介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468 字

+ 加入清单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结晶,艺术实践得结果,堪称我国雕刻艺术宝库,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饰提供了极为丰富得资料,它是佛教流传到我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得典范。1那么,千千万万佛像是何人所谓呢?他们又为什么要雕像造佛呢?事实上,绝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为自己营造得功德窟,龙门石窟大规模营建于北魏和唐代,那时佛教兴盛,帝王将相们深信“轮回报应”,“造佛得佛报”。于是他们不惜花费大量得人力,物力,财力,为自己,父母,亲朋好友营造公德窟,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出于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从思想意识上统治人民。通过开凿扩大石窟来宣扬佛教。第三个原因,开凿石窟得风尚是沿袭佛教发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来得。

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石刻艺术宝库。它们分别为甘肃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云冈石窟,甘肃天水得麦积山石窟,而另一个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参观得龙门石窟了。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行车约40分钟,那里不仅是著名得历史名胜,而且是自然风光很迷人得地方。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一山为香山,因古代得时候,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就长眠与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18年之久,名号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这座山得山脚下。另一座为西山,也是我们今天参观得主要景点。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相传两山本为一座山,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就成了两座山,两座山远远望去,就好像一个天然得门阙,中间又有一条伊河自南向北流过,故称伊阙。可谓两山对峙,伊水中流。龙门山色,自古就被喻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地区最好得风景区。自唐代以来,皇帝被喻为真龙天子,凡是与皇帝有关得东西统统用龙来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龙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龙庭等等。那么,位于皇宫龙庭南面得门,就得名龙门。我们常常说一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景点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点,如果你不了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历史,意义,你就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甚至没什么好看得,仅仅只是到此一游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这些情况以后,你就会觉得你所看得东西是非常有价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龙门前,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个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间(447-49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就在此营建,它不是一个朝代某一个时期兴建而成得,而是陆续开凿,经历了众多得朝代,相继大规模营建得。开凿时间长达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历史了,我们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点,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后来重建得,而龙门石窟确实从1500年前遗留下来得。现有佛像十万余尊,佛窟,佛龛2100多个,碑刻题记3600多块,洞内造像多为唐代河北魏时期开凿得、其中唐代占三分之二,北魏占三分之一,大家可能会问,朝代不同,我们要怎么区分哪个朝代得呢?洞窟中虽然都是佛或菩萨,但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跟当时得世俗相结合得,唐代呢,有一个众所周知得审美观点,就是以肥为美,当时人们认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则天啊,杨贵妃杨玉环啊,她们都是除了漂亮以为,都有一个共同得特征,就是丰满。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圆润丰满这样一个特点。等一下到龙门石窟以后,大家可以找一下,脸庞,肩膀,身材浑厚,圆润得那种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则以瘦为美,北魏造像得特别是:瘦骨清风。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种就是北魏得造像。在这里,我已经清楚得讲过了,所以到了龙门以后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们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龙门石窟的导游词怎么写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叫冰冰,是开心旅游团的一名导游,欢迎大家的到来。大家都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实际上洛阳还有一处人人都知道,家家都晓得的地方,那就是洛阳的龙门石窟!今天,我就来带领大家去龙门石窟看一看,但愿我的讲解,能让大家满意。

游客们,现在展现在你们面前的就是龙门石窟了。大家请看:中间的就是主像卢舍,像高17。14米,规模之大居龙门石窟所有造像之首。

请大家看,右边那里有5个佛像,左边也有5个佛像,这些佛像都没有卢舍高大。大家有谁知道龙门石窟开凿于哪一年呢?没人知道呀!呵呵,龙门石窟于魏太和十二年(488)开凿古阳洞开始的。

大家现在一定想更近距离地欣赏她的雄伟和神奇吧?好,给大家留两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两个小时后在此集合。请大家注意: 不要攀爬佛像! 不要乱扔垃圾! 更不要乱涂乱画!请大家注意安全!两个小时后在再见。

……

今天的旅行结束了,朋友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龙门石窟导游词关于故事传说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我叫王文喆,这次由我来带领大家来游览龙门石窟。请游客们在那里不能乱扔垃圾,不能乱写乱画,也不要乱跑。

龙门石窟是在20__年11月30日被列为世界遗产,我来给大家讲一下关于龙门石窟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湖水,周围青山苍翠,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他,如果再听到的话就回答:“开!”这个孩子谁知一声未了,孩子照着母亲说的做,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湖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罅中迸出,蓄为芳池,泻为飞瀑。两山的崖壁上则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象生辉。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佛的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因此,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

好了朋友们,龙门石窟已经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您的物品随我下车,去参观河南的第一个世界遗产----龙门石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龙门石窟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466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XX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 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XX年开凿直到520xx年停工,历时长达20xx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龙门石窟连花洞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406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朋友好!今天,让我陪大家一起来参观素有“龙门二十品”美称的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她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龙门石窟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龙门石窟中最著名的是卢舍那大佛。传说她是根据武则天的脸型经过修饰而成的。凿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

各位朋友,现在,请跟着我参观龙门石窟的几个重要洞窟。

这里是潜溪寺,它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傩。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我们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匾,我们看过石匾,向南走大约十步,进入一座院落,院中有并排三座石窟,便是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传说它是北魏宣武帝为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其中仅中洞的开凿就花费了20xx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

参观过宾阳洞,拾级而上,这里就是万佛洞。万佛洞多洞相连,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一些怪石之奇,景观之险,让人不无惊叹,流连忘返;登高远眺,心旷神怡。万佛洞集我国著名四大石窟之精华,塑佛主、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近三万尊。万佛洞为一长约500余米的山洞,在洞中有23000余尊各式各样的佛像。洞在龙门西山中部,因窟内南北两壁刻有15000余尊佛像而得名。

朋友们们,我们可以再去参观一下莲花洞。参观完莲花洞,再登几十级台阶就到奉先寺了。它原名大卢舍那像窟,始雕年代说法不一,有说是唐代咸亨三年(672年)开始雕凿,至唐代上元二年(675年)完成,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龛。奉先寺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置于9米宽的三道台阶之上,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另外,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龙门石窟也有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20xx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xx年1月龙门石窟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xx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最多的中国之最。

由于时间关系,龙门石窟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如果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可以反馈给我哦!

自评:前几天,小城老师让我写一篇导游词,我就想起了龙门石窟。因为我对龙门石窟不是很熟悉,所以这篇文章是经过网上搜集整理写下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龙门石窟日语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みなさん、こんにちは。不思議な龍門洞窟へようこそ。何懿と申します。みんなと一緒に龍門洞窟を見物して、一緒に観光の楽しみを体験します。龍門洞窟は洛陽市の南の12.5キロのところにあります。そこの青山は青々としていて、東西に対峙しています。伊水の両岸と東西の二つの山の絶壁に、美しい風景画のように密集しています。龍門洞窟は北魏孝文帝の洛陽遷都(494年)年に始まり、東魏、西魏、北斉、北周、隋、唐、五代、北宋の諸朝の500年余りの大規模な建築を経験しました。大小の洞穴の間を蜂の巣のようにして、伊水両岸の絶壁に密布して、南北は1キロメートル余りに及んでいます。1962年龍門洞窟文化財保管所の統計によると、二つの山は現存する洞穴の間2100余り、像10万余り、最大の像は17メートル余り、最小のものは2センチしかない。造像記念碑と石碑碑碑は2600元ぐらいで、仏塔は40余りある。びっくりしました。龍門洞窟は彫刻史において非常に重要な位置を占めています。巨大な像は東方彫刻の典型です。特に石窟の中の空を飛んだり、雲の中で自由に飛び回ったり、聖果を手に持って空を飛び舞ったり、楽器を演奏したり、花や雨を撒いたりして、姿がしなやかで、表情が優雅で、感嘆させられます。龍門洞窟の山紫水明は昔から人々が見物する名所でした。歴代の文人学士が龍門洞窟の風景を描いた詩について千百編あります。李白、白居易、欧陽修など多くの有名な詩人が詠みました。唐代の詩人、白居易はかつて言いました。「洛陽の四塞山水の勝利は、龍門洞窟が初めてです。」だから龍門洞窟は毎年多くの国内外の観光客を引きつけています。彼らは皆帰りを忘れて,夢中になっている。龍門洞窟に来たら、必ず以下の点に注意してください。2、危ないところに遊びに行ってはいけません。3、文化財を保護するために、壁に落書きをしないでください。龍門洞窟に行ったら、ゆっくり見物してくださ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河南龙门石窟导游词介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028 字

+ 加入清单

由洛河可以引出黄河,从走洛阳桥的时候看到洛河,每一位南方人过来之后都要去看黄河,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洛河其实就是黄河的一个支流,和伊河汇流之后流到黄河里,[黄河的一些概况]黄河是以怎样的魅力去征服中国人,在我们心中奠定了怎样的地位呢?那我们可以看到洛河水是非常非常清澈的,是因为这里的水是从小浪底库区经过沉沙流下来的水,百分之七十五的生活用水都是来自于洛河。那么黄河在我们河南段每立方米的含沙量是三十七点五公斤,所以老百姓是这样讲的,一碗黄河水,半碗黄河沙,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呢?我们的历史学家给了三方面的一个原因:一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就是在黄河流域,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登封的名片非常多,我们可以通过历史名人来介绍登封。公元两千多年前,揭午而起,陈胜,一千年多年前,西汉王朝汉武帝刘彻[山呼万岁]中国最早的旅游业导游都开始于登封,武则天来嵩山进行封禅大典,登嵩山封中岳,大功靠成而得名。清代风流天子乾隆皇帝也来到嵩山进行封禅大典,近代两千年的时候女公安局长任长霞。还可以加上李连杰加上释小龙。三首诗歌来说黄河。黄土高原象屏障一样挡去了黄河的去路,中国台湾飞人柯受良飞越黄河的地方,也就是黄河最窄的地方——壶口瀑布,黄河以六百米的落差冲刷着黄土高原,沙土特别容易流失,黄河就携带大量的黄土泥沙来到下游形成了冲积平原。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到了16。4亿吨,我们无法想像这么多的泥沙堆到我们面前是多么庞大的一堆,把它堆成一米高一米宽的土墙的话它可以围绕地球二十七圈,把这些泥沙分给每个中国人的话,每人每年都可以分到一点六吨,那么我们吃不了这么多的粮食,但是每人却可以分到这么多的泥沙,剩下的被黄河冲入到渤海,黄河用两百多年的时间冲刷出了多少土地呢?我们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五千四百九十平方公里。河南省山东省三十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黄河冲积出来的,所以称冲积大平原,比郑州地面高多少,比开封地面高多少,所以我们的李白在中岳嵩山上面吟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不是李白喝醉了,也是经过一番实地研究才得出来的一句总结。如果说大家感兴趣的话这一次我们也可以到黄河边走一走,到时候您可以用黄河水洗洗脸,洗洗手,在干的皮肤上面就会留下一层泥沙,怎么洗都洗不掉,所以造成了我们平时所讲的:跳进黄河洗不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么究竟是不是这回事,那么我们可以到黄河边上去走一走。很多帝王把都城建在河南之后,都把治理黄河作为兴国安邦的最重要的政策,可是以前生产水平比较低下,黄河水一直是时好时坏,真正治理黄河是在1952年,郑州黄河边上,大手一挥,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到过长江,到过淮河,都说一定要把长江的事情给治理好,唯有在黄河的时候说办好,伟人就是伟人,说话讲究艺术性,治理黄河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可以根治的。有三门峡黄河大坝,三门峡大坝的建成就把三年两泛滥的黄河水控制到五十年一次,那么还出现了刘家峡(把黄河水泛滥控制到百年一遇)青羊峡,我们济源的小浪底工程把黄河水泛滥控制在千年一遇,我们现在是千年等一回,等什么呢,等黄河泛滥。现在黄河水泛滥解决了,但是黄河上游还有两大问题解决不了:黄河自古难架桥、黄河自古难行船。直接引出汽势船。在黄河上面架设的最早的桥梁是在清朝慈禧老佛爷让张之洞架设的第一座黄河大桥,桥身距离河面已经不足一米了,小浪底修好之后可以延缓它的寿命二十年,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但是以后肯定就看不到了就被黄河水给淹没了。旁边是1958年京广铁路桥,桥身距离河面不足七米,建了拆,拆了再建,这是解决不了的难题。黄河自古难行船,我们去过长江,去过淮河,那里一直以来都是有船只的,但是在黄河上面我们看不到船只,为什么呢?因为黄河河流流速缓慢,泥沙沉积,船只容易搁浅在这个地方,第二点呢,大海有边,黄河无底,水最深的地方也只是十米左右,而泥沙的深度大概有多少呢,我们现在有一个最大新的数据,我们现在正在修建的铁路公路两用桥,象武汉的长江大桥一样,往下打了一百一十三米还看不到岩石层,充分表明了老百姓这样一句俗语。第三点呢就是九曲黄河十八弯,它没有一定的航线不能航船。有的地方呢中间都是流水,中间是河床,河床是流动的,普通船是不可能在这上面行船的,但是现在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半,我们现在可以在黄河上面渡船,什么船呢?水陆两栖汽垫船,它有轮船全密封的驾驶舱,飞机的螺旋浆,汽车的方向盘,就是出现在成龙主演的电影《红番区》里面的那种船只,在六七八月份的时候用于防洪,(当然六七八月的时候可以不讲)它属于黄河河务局,在黄河流经的九个省中,是直接属于国家水利部管辖的,不属于河南省。即使在六七八月份来到黄河您也不可能跟我们的黄河母亲作亲密接触,这段时间是用来防洪,那你冬天过来也不可能,因为有雪,深秋过来也不行,有雨,现在阳春三月看黄河正好,可以海陆空三方位观看黄河。因为机会不多,所以很多客人只要是这个月份来,都会来看看黄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龙门石窟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253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_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西南地区,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龙门石窟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是黄导,欢迎大家来到世界中国文物遗产的龙门石窟,希望大家这次玩得开心、愉快,乐翻天。

龙门石窟是我国河南的文物遗产之一,可壮观啦!里边个个都是用石头造的大佛祖,有的穿着长袍,拿着神笔,长着长胡子,像个诗人;还有的穿着一身佛装,在扮着和尚念经,像从天上飞下来的大佛呢;又有的像在斩妖除魔,全看着一个方向。最壮观的是那立在中间最大的大佛,它大约有二十几米高,十几米宽,身体紧贴石墙上,头后有一个月亮,像一个观音菩萨来到人间,像是来铲除妖怪。

除了观赏景物外,这里还有几点要注意:

1.不要乱涂乱画。

2.不要乱扔垃圾。

3.不要破坏建筑物。因为我们要保留文物遗产。

让我们带着自豪的心情,去参观它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河南龙门石窟风景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20_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河南龙门石窟风景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884 字

+ 加入清单

游客们,你们好!我是______旅行社的导游小______,我们现在位于洛阳市的龙门石窟,由我带领大家进入龙门石窟窟内,愉快的龙门石窟一日游开始了!

龙门石窟的发现年代、建造年代十分复杂。龙门石窟由成千上万个洞窟组成,有潜溪寺,有莲花洞,有药方洞,有古阳洞,还有香山寺、白园、万佛洞,数也数不清。

我们先来看看莲花洞,“莲花洞”这个名字也是有来头的。您看,窟顶雕刻着一朵硕大精美的高浮雕莲花,“莲花洞”这名字就是根据这朵莲花取的。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思为:出污泥而不染。洞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您能看见,左侧弟子的头部没有了,是因为头部早年被盗,现在只能在法国吉美博物馆里见到了。大家看莲花洞南壁上方,有一个个小小的佛像,它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栩栩如生,可以想到,当时的雕刻技艺是多么精湛啊!

看完莲花洞,我们又来到了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得名。它始凿于北魏晚期,经东魏,北齐,到唐代仍有雕刻,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药方。

龙门石窟现在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除了极少数的佛像外,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难以其整体造型。但是剩下的部分足以说明艺术水平之高超、神态之曼妙,我希望大家好好保护这些文物。

龙门石窟还有个传说呢。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捕鱼。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来“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想了想,告诉他,如果再听到这种声音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石窟顷刻从山中间裂开,湖水顷出,奔腾咆哮着绕过洛阳城,流向东海。水流之后,龙门石窟就出现了。

游客们,愉快的一天就这么快结束了,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哟!让我们下次再见!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是洛阳龙门石窟,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龙门”吗?这要从地形说起,这里的地形为三山夹一水,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因为宫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隋炀帝时改称“龙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河南龙门石窟风景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像含笑凝眸,温柔敦厚。洞中还雕刻着众菩萨,弟子听法的浮雕像,栩栩如生。窟顶飞天仙子的刻画也十分传神。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微露笑意,形象庄严又不失睿智慈祥,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代表了唐代(公元618~904年)石刻艺术的风格。它长宽各30余米。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其中的卢舍那雕像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约17米,丰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双眼,稍稍向下俯视,目光正好与朝拜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令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龙门石窟导游词关于故事传说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小导游:胡妍。很高兴大家参加龙门石窟一日游的活动。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闻名于世的龙门石窟就坐落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营造时长达400余年,在这里您不仅可以看到北魏的清风秀骨、还可以看到唐朝的丰腴之美,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体现,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尚,堪称是一座巨大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现有佛龛2300多个,佛塔70余座,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其中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朝诸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都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我国著名的作家余秋雨曾这样描绘过石窟艺术:它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以前年的艺术,一千年始终活着,脉络相通,呼吸均匀,这是一种何种状阔的生活。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龙门石窟中其实最为磅礴,艺术最为精美的洞窟——奉先寺,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尊大佛呢就是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梵文音译,意为光明普照之意,她通告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您有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零不整刚好是17。14米呢?这是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生造七级佛徒”那么再让我们我们来看看17。14,它有一个十,意为十全十美;14含有2个七在加上第一个七,就是3个七,拥有3个7的卢舍那大佛是无限大,无限宽大,功德圆满的。

有人说卢舍那大佛是“东方的蒙娜丽莎”是集善良与美貌于一身的,的确如此,不信您看,她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做俯视态,两道弯眉如钩如月,每次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就有如沐春风之感,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你有所交流,像智者的询问,长者的关切,母亲的慈爱,这种由天上到人家,由出世到入世,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不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在佛教艺术上的折射吗?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唐代终于完成了汉化的过程,因此中国的佛教艺术在洛阳的龙门石窟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会说:“卢舍那大佛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典范。”

另外大家请看卢舍那两侧的是二弟子,左为迦叶饱经风霜,庄重严谨,有为阿难聪敏温顺,擅长记忆,他们两侧站的是菩萨、天王、力士及供养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奉先寺以其流利的线条,高超的技艺,玄密的宗教幻化出了一首壮丽无比的交响乐动人心魄。

扶今追昔,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如此宝贵的珍品,伴随着光荣和骄傲,将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思之、思之、再思之……

朋友们参观完这麽雄伟的雕塑,您难道不为之震撼吗?那么就请您拿出手中的相机把他拍摄下来,留住这份心情,本次的景区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给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11点在这里集合,由于刚下过雪,地面比较滑,大家在自由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好了,今天的龙门石窟一日游结束了,请大家回去养精蓄锐,准备参加明天的云冈石窟一日游。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河南省龙门石窟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493 字

+ 加入清单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来到了龙门石窟,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石窟。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朋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种的几个主要洞窟

(在潜溪寺)

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ú)堂”。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在宾阳洞)

我们通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陈挎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那末,陈传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先后在武当山、华山等地修炼。我们看过石匾,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20xx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0xx年6月完工,历时达20xx年之久,用工802366个。宾阳三洞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寻为宾阳盖寅宾日出之义”,即朝阳或向阳之意。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20xx年宣武帝崩。年仅7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别呢?请大家跟我来,我先从宾阳中洞给各位讲。

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宾阳中洞高9.8米,进深和宽均为11.10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结中国跌坐(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两脚交结,脚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法印,本尊坐前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分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两壁还各有造像一铸,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座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像。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有八个伎乐和两个供养天人。我们称供养天人为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这就是《法华经》中所述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中洞内前壁的南北王侧,自上而有四层精美的浮雕。以前游人可以进去看。现在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坏,所以在洞前加铁栏杆。希望各位朋友能够理解。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20xx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严重腐蚀,难辨其文。

宾样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

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前往万佛洞)

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末人,为什末发愿造像的原因。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太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

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束腰莲花座中间雕刻四个赤膊季节袒胸、筋肌突起、体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乐人,分;乐伎和舞伎。乐伎手执乐器有瑟、竺、拔、茎溪、笛子、西腰鼓等,这是唐代宫廷的“坐部”乐队。舞蹈者或吹、或弹、或拨弄琴弦,彷佛会奏出优美的旋律。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真可谓工匠们的神工之处。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在莲花洞)

这里为什末叫“莲花洞”呢?听我给大家解释: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0xx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

(往奉先寺)

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20xx年左右。

请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

(在古阳洞)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马蹄形,顶似穹隆。由于此洞时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气氛。洞内两壁井然有序的雕凿成三列佛龛。这些小龛都十分精细华丽,龛额装饰细致灵巧,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在龙门石窟中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造型艺术之大成。

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珍贵资料。在金石碑刻艺术中负有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

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是我国雕刻史上伟大范例之一。

由于时间关系,龙门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现在给各位留一点时间照相。待一会儿我们将车开过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观赏龙门西山兰貌。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龙门石窟日语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友達、次は龍門洞窟西山北端の一番目の大窟潜溪寺を見学します。潜渓寺は唐高宗の初年彫刻である。洞窟内の像は一仏、二弟の子、二菩薩、二天王です。主像阿弥陀仏は中に座って、体の各部分の割合は均等で、顔はふくよかで、胸は隆起して、表情は静かで慈悲深いです。両側は観世音、大勢から菩薩体躯までの割合が適当で、豊満で温厚で、表情が穏やかで、人情味に富み、唐初彫刻芸術の長足発展を明らかにしました。阿弥陀仏と観世音、大勢至菩薩を合わせて「西方三聖」と呼び、仏教の浄土宗に祀られているアイドルです。

隋唐時代は中国仏教の発展のもう一つの繁栄期であった。仏教の学風は「南北、禅の義均弘を破る」情勢の下で、南北仏教徒達の絶えない交流と相互に影響して、以前の各種の仏教の学説に対する総括と総括を完成して、それによって仏教の中国化の傾向を更に明らかにさせて、仏教の像を作る芸術に清新さと活力を満たしました。したがって、造像芸術において北魏時代とは違った造像スタイルの変化が発生しました。潜溪寺の造像は盛唐のような豊満で優雅な造像スタイルの序曲を明らかにしました。

賓陽中洞北魏孝文帝が洛陽に遷都した後、意義が大きく、徹底的な漢化改革を実行しました。最高指導者による政治的改革は、当時の皇室貴族が開墾しようとした仏教の石窟造像に一定の影響を与えたに違いない。次に私達が見学する目的陽の中穴の像を作る風格と服装は孝文帝が文化上の反映に変えたので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