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优秀的论文范文大全(优秀13篇)正文

《优秀的论文范文大全(优秀13篇)》

时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优秀的论文范文大全(优秀1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论文论文 篇1

关键词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比较与分析

1增值税的三种类型及世界各国的选择

国际上常用增值税有三种类型,它们主要的区别是抵扣范围的不同:

(1)生产型增值税——征税时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的已纳税金。这种税的课税依据既包括消费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就全社会来说它相当于生产的固定资产与各种消费品的生产总值,即国民生产总值,所以称之为生产型增值税。

(2)收入型增值税——征税时只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折旧部分的已纳税金。这种税的课税依据,就整个社会来说,相当于国民收入,所以称之为收入型增值税。

(3)消费型增值税——征税时允许扣除固定资产已纳全部税金。这种税将纳税人用于生产的全部外购生产资料已纳税金全部扣除,课税对象仅限于消费资料,所以称之为消费型增值税。

比较三种类型的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税基广泛,不用提高税率就能达到既定的财政目的,这对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较为实际的选择。由于它的扣除范围不包括固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阶梯式流转税的各种弊端。收入型增值税可以说最符合按增值额征税的原理,但是要准确计算当期折旧或当期折旧所含税款却非易事。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哪个国家采用。而消费型增值税则不同,消费型增值税对税前扣除充分,最能体现按增值额课税的初衷,彻底消除了重复课税因素。它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支持高科技发展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增值税,也是最为理想的增值税类型。

2我国现行增值税的基本制度及其评价

我国增值税最早于1979年在襄樊等地的机械工业进行试点,1984年对钢材、机械、汽车等产品正式开征,后逐渐扩大征收范围。自1994年至今,凡在境内生产和销售货物、进口货物、提供加工与修理修配劳务的,均属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对其它劳务不征收增值税。纳税人收购废旧物资、免税农产品及所负担的购销运输费用,按一定比例特准扣除。对于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对部分生活必需品和农业用品实行13%的低税率,一般性货物和劳务的税率为17%。对小企业实行简易征收办法,直接按销售收入乘以征收率计算增值税。另外,国家在不同时期还对不同地区、产业和产品出台了系列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

2.1生产型增值税的优点

(1)为我国实现经济“软着陆”打下了良好的制度性基础。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已纳增值税,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在当时特定的经济环境下有利于消除投资恶性膨胀,抑制固定资产非理性投资。

(2)1994年前后,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下岗”造成的失业人口加剧了社会不稳定,而生产型增值税对扩大就业是大有作为的,它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从而限制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发展,有利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迅速扩张,从而扩大就业。可见,生产型增值税为降低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再就业提供了制度性保证,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

可见,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选择少数国家采用的生产型增值税模式是符合当时的国情和经济运行模式的。

2.2生产型增值税的缺点

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新的形势下,生产型增值税的负面影响愈加严重,生产型增值税的优点不再成为优点,甚至表现为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型增值税不适应税收的公平原则。在不考虑建筑物抵扣问题的前提下,生产性设备所占比重大的企业,支付的增值税多,生产性设备所占比重小的企业,支付的增值税少,每件产品承担的增值税税负因此不同。显然含税越高,竞争力越差,导致企业不得不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同时起跑。这违背了税负的公平原则。

(2)生产型增值税不适应我国现阶段财税政策。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固定资产中包含的增值税不能抵扣,纳税人只得把这一部分税金摊入产品成本或生产费用中,造成产品价格部分含税,抬高了产品价格。如果下一环节购货企业购进该产品主要是作为固定资产使用的话,增值税进项税款也不能抵扣,产品价格再次提高,如此传递下去,就产生重复征税的问题。从我国近几年财政政策的运行来看,主要是中央政府大量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以达到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这样生产型增值税就抑制了除国家以外经营者投资的积极性,宏观上阻碍了社会需求和投资的扩大,微观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力。

(3)生产型增值税不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快经济结构优化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对企业原有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投入量大,资本有机构成高,生产性设备投资越大,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款就越多。投资成本的增加,导致经营风险加大,势必延长投资回收期,由此看出,生产型增值税延缓了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限制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投资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违背了我国优化经济结构的初衷。

(4)生产型增值税不适应我国区域经济的战略。为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党中央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口号,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采掘业发达、原材料供应基地众多;东北地区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有机构成高、设备购置费用数额大,在产品成本中占了很大比例;沿海省份以轻工业、加工工业为主,资本有机构成较低、设备购置费用数额较小,在产品成本中比例较小。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与沿海地区增值税税负不平衡。另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大中型企业曾是我国工业的骨干企业,由于曾经的利润上缴、折旧上缴政策,使得这些企业多年来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更新缓慢,而生产型增值税带来的重复征税、高征低扣更使老企业技术更新和技术进步缓慢雪上加霜,从而造成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远低于东部的局面。

(5)生产型增值税不适应我国扩大出口的方针。鼓励本国产品出口,增强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是实行出口退税。我国尽管对出口产品适用退税政策,但生产型增值税即使按照增值税法定税率计算退税,也很难核实该出口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缴纳的全部增值税款,很难彻底地把其在国内负担的增值税款退干净,使得名义退税率高,实际退税率低;同时因固定资产价值所含已征税款得不到退税,等于出口产品背负着不予退还的“生产资料税”与外国厂商竞争,无形中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扩大产品出口,不利于发展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

论文论文 篇2

当今中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现代都市拔地而起,城乡联系密切,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广泛的变化。从衣食住行、消费观念到思维方式,从家庭生活到职业领域,从个性发展到完善人生,从现实世俗到理想乐园等一切方面的价值,都在经历着急剧的变化。变化意味着旧有的平衡与稳定被打破,新生的在冲突与变异中孕育。与此相关联的文化艺术观念,也陷入了新与旧的撞击和激荡之中,由此导致传统文艺结构的裂变和新的文化艺术格局的逐步形成。

一方面,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网络媒介)为手段,按照商品市场规律运作的大众文化的崛起,为现代都市人拓展了新的文化空间。普通市民,尤其是现代的“上班族”和青少年,把地摊的畅销书、流行音乐、娱乐影视、时尚报刊杂志、广告、电脑游戏和网络艺术视为自身参与当代文化转型,并从中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艺术形态。因为都市人在商品经济大海中奋力搏击,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劳累奔波,大众文化快餐恰好满足他们休闲娱乐的需求,适应人际关系变化的新特点,符合他们追求刺激、新奇与多样化的情感方式。总之,大众文化所诱发、催化的日常消费性的艺术审美,与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彼此契合,以致经典文学和高雅艺术遭到冷落,甚至随着人们消费享乐的不断膨胀,审美体验的钝化,而造成对崇高美的艺术境界的淡漠或拒斥;同时,还容易在感求的满足中,或在媒体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中,认同大众文化所包含的一些低俗、消极的观念,疏离了个人的价值层面与体现当代社会文化前进方向的基本价值观念的关系。

另一方面,都市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又是变动不居,复杂多元的。一些人或因厌倦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紧张,以及快餐文化、流行艺术对生命价值提升的阻隔,形成了一种向往宁静致远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与升华;或随着他们在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交往中不断增强感受、体验生活与艺术的能力,而超越日常消费性的审美,转而从文学经典和艺术杰作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层次。他们或者重返经典文本的阅读,从唐诗宋词、古典小说名著到中外现当代的名家佳作,感受优秀文学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体悟中外现当代文学创新的独特审美意蕴和魅力,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境界;或者关注新时期的力作,特别钟情于饱含大众情感、且寄托人生理想的那些作品,从中品味到文学作品不仅能够调适身心、陶冶性情,而且有补于世道人心,由此感佩这些作家坚执于文艺的精神品位的文化人格,深信严肃文学、高雅艺术将不断地融入大众日常艺术审美活动,拓展其生存、发展空间,从而鼓舞了作家、艺术家。诚如一位作家所说:“文学这个金字塔是有层次的。金字塔的下面部分是读者最多的,而顶尖部分则是读者最少的。所谓纯文学;就是这个金字塔的顶尖部分”;“即精神层次较高、内涵深邃,一般大众难以马上进入其境界的作品。”因此,“纯文学虽然短期内不能赢得巨大数量的读者,但细水长流,其吸引潜在的读者的能量是非常大的。”[1]当前一些人把文学经典引入家庭和社区的图书室,把普及高雅艺术当作城乡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或许预示着当代文化与文学艺术在互动中的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当代大众文化艺术的崛起,正是社会文化转型期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表征文学、艺术不仅是社会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而且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之中,作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审美活动。所以,大众文化及日常消费性艺术审美崛起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对文艺娱乐功能的凸显和强化,而是在现代工业文化和后现代信息文化的影响下,以新兴科技与传媒为中介手段,冲击建立于新现代文化基础上的、以文字符号和其它“语言”符号为媒介的文学艺术的既有形态和规范,形成一种适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价值趋向的新型文化艺术形态。在它生成的过程中,虽然承续着中外通俗文化艺术的传统,吸纳了民间文化和市民文艺的精神资源,但实际上它同文艺既有形态的关系,不全然是以往那种雅、俗之间的关系,而是当代多元文化艺术建构中,两种既有联系又有极大差异的文艺形态的互相关系。

那么,又该如何认识当代社会、文化的转型,正在改变文学、艺术的生存境况与存在方式呢?

如上所述,大众文化艺术形态的出现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息息相关。特别在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主导型生产方式的后工业时代,大众文化媒体的产业化将被纳入文化经济的新体系,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后现代社会里尤其日益明显。电子传媒、电脑网络作为社会管理和文化交往的中介系统,进一步改变着人类精神文化的构成,文化艺术的严肃、高雅、崇高的价值追求及其宏大的叙事模式,为世俗的感性愉悦和日常消费性审美的平面化所遮蔽,文艺的现代性话语方式在由媒体主导的大众价值取向中隐身,关于终极价值的追问被泛情的世俗关怀所取代。在当今中国的具体语境中,虽然信息文化和文化经济时代只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基于全球化的信息传播和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也使中国大众文化艺术形态呈现出某些趋同的景象:传统文艺在通俗文艺、电子传媒的冲击下,早已出现“神圣性”与世俗化的分流;以语言文字符号描述审美意象的艺术形态,开始受到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在内的视听觉艺术形态的挤压;现代性的文学话语逐渐被淹没在媒体型、日常审美型的话语方式中。从而确证了当代大众文化艺术形态,是日常艺术审美与科技文化、商业文化在世俗化方向上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不同于传统审美文化单一性的“混融性”特征。这一点,早在影视艺术成为大众文化中的综合性艺术之日起,就已透露出此中的奥秘。

影视艺术由于被纳入现当代文化工业的系统,以致其生产、制作和传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把文艺信息迅速而大规模地传达给大众,对社会生活、特别是大众的审美娱乐发生很大的影响。相比之下,传统文艺门类就难以与之抗衡,比如文学中的诗歌,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种类,虽有其传达人类心灵世界变化的独特审美价值,却因其创作(生产)、传播(展演)的方式难以纳入文化工业和商业运作系统而存在局限,更因其艺术欣赏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艺术修养与审美心态方能感悟作品的境界,而造成“曲高和寡”的缺憾。其次,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新型艺术,除了拥有现当代文化工业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手段外,还能充分吸收、利用各种文艺种类之所长,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它们的局限,使视、听艺术融入了诗的想象、戏剧性的冲突和小说的故事情节,达到文学性和观赏性的结合。这正是它们能吸引优秀的小说、戏剧作者加盟,通过小说、戏剧作品改编制作成影视剧而扩大文学作品影响的重要原因。

可见,影视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艺术类型,所以具有覆盖面广、受众面大的艺术效应,除了它作为现当代工业生产的特殊领域和媒介文化的重要形式等原因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文化艺术价值取向,适应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审美世俗化。回顾世纪之交引起人们感兴趣的电视剧,除却那些以古典名著改编、制作的电视连续剧,和具有现代意识与民族艺术特色的武侠、言情剧外,恐怕就要提到那些以描述普通百姓身边事,着力表现人间情爱的永恒与矛盾的世俗关怀的剧作。从《渴望》、《过把瘾》到《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其感人之处在于真实地传达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渲染了他们的世俗价值与感求。尽管一些评论家对其感官性、过程性、无深度模式等“后现代”特征加以批评,但大众却认同这些剧作,并跟随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唏嘘、喟叹。诚然,当代大众是不满足于日常的艺术审美与世俗关怀的,如马克思·韦伯所言,科学昌明决不能代替人类的终极关怀,相反,倒是可能将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之间的各种矛盾激化,因而对自我生存的无尽关注和焦虑,便成了每一个个体无法摆脱的宿命。所以,创造使个体灵魂得以栖居和安身立命的艺术佳构,就成了现代文艺的重要使命。然而,大众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对终极关怀的理想,又总是以其现实的感求的满足为基础的。只有随着人们生存状况和精神文化状况的不断改善、提高,才可能从世俗欲求跃升到人生追求的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大众文化传媒的重要形式的影视艺术的价值定位,既是它赢得大众收视率的特长,又是它难以提升大众的更高审美品位的局限。因为这种价值定位,诱导着电视剧的创作(改编)、制作与传播的方向,在于迎合、满足观众当下的审美价值期待,淡化或消解剧作文本的艺术独创性和深层的审美意蕴,强化、渲染故事情节的煽情与刺激性,以致近年来,影视艺术中的大片制作变成了好莱坞创作原则与制作模式的翻版:惊情、历险、英雄美人、正邪较量,和卡通化的视觉构成、高成本高科技的投入。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与影视艺术相比,网络艺术作为大众文化媒体新类型的出现,更是当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网络世界,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网络化创造的虚拟空间,使人们可以在信息化、数字化的虚拟实在中体验人生、创造自我、沟通未来;而且极大增强交往与对话中的主体性和个体价值。“一方面,在虚拟空间里,人类自由想像的空间无限扩大,构造能力无限增强”;另一方面,网络世界“为交往主体提供了自由平台,人们可以自由思想、自由交流,可以随时变更自己的身份,可以自由地信息,对信息进行反馈、评判、选择、删除,体现了人类在网络社会中寻求自觉和自主的一种历史选择倾向”。[2]在此基础上涌现的网络艺术,极大地超越了影视艺术的特性,进一步蚕食了传统艺术的空间,甚至改写了文艺家的身份。正如有关论著所言:“由社会分工规定了身份的文艺家将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艺主体,取而代之的将是超越日常身份而相互交往的网民,他们匿名上网,通过角色扮演而传达情思的活动将成为文艺的主流。文艺手段的代表,将不再是千百年来置身于岩石、青铜、布帛、纸张等相互分割的硬载体‘文本’,而是网络上彼此融通、声情并茂、随缘演化的超媒体。文艺加工方式的主要特征,将不再是目标明确的有意想像,而是随机性和计划性的新的结合。文艺所奉献的对象,将不再是从事仪式性、膜拜性或玄思性静观与谛听的读者、观众或听众,而是积极参与、恣心漫游的用户。文艺内容的来源,将不再是独立于文艺活动、先于文艺活动而存在的所谓‘客观生活’,而是和文艺活动融为一体、主客观密不可分的‘数字化生存’,文艺环境的构成要素,将不仅仅是人和自然,而且包括智能动物、高级机器人等由高科技创造的新型生物。”[3](P4)这种描述与论断也许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证实,但从目前网络艺术的情况看来,它确实在交互性、可视性、趣味性、知识资料的丰富性和融合不同艺术门类的特长等方面突破了传统艺术,超越了影视艺术。因为以往的媒体手段均是单向度的,是预先给定的,而网络则“打破了单一或分离的‘主—客’和‘主体—主体’单向的交流结构形式,网络化真正实现了人机互动、交互作用,人类交往呈现出‘对话性’的特点,形成了相互对话、交流、反馈的网际关系”[2]。

当然,当代大众文化艺术形态与既有的文化艺术形态相比,也存在着局限与不足。一是影视艺术的编导与制作的标准化和模式化,这是它作为文化工业生产的必然结果。难怪一些小说作者在其作品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后普遍感到遗憾,因为标准化、模式化的运作严重损害了原作的独创性和深刻、丰富的审美意蕴。二是影视艺术审美价值定位的世俗化、“快乐原则”与商业性,促使生产和经营以大众的日常消费性审美为指归。只要瞄准了世俗的趣味与时尚,就找到了影视产品的卖点和消费热点。甚至为了追逐商业价值而不惜牺牲产品的文化品位,更遑论提升消费者的艺术审美水平了。三是影视艺术的表现方式过于直接、具体,追求同步、轰动的影像效应,以致大众越来越难以找到想像力挥洒的空间。久而久之,也就钝化了制作者与欣赏者的审美体验能力。因此,欣赏者无法获得某种超验的审美感,或一种经过悲剧和痛苦之后的心灵净化。造成这类大众文化媒体“不可避免地要在人类经验的整个范围内制造一种对常识知觉的歪曲。”[4](P167)与之相反,文字符号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使读者能够从想像和经验中衍生出丰富的意义。

同样,网络艺术在超越书面文艺和电子文艺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尤其是带来了一种消解正统文化艺术价值的力量,病毒泛滥,,隐私爆光……,严重损害了健康的生活境界和艺术格调。更因为网络的“虚拟世界”缺乏直接的体态语言的交往形式,以致阻碍人们情感及精神交流。而且当人们在虚拟空间进入平常无法经历和体验的生活时,人离现实世界愈遥远,就愈益活在虚幻的世界中,冷漠了人的情感和人类的价值关怀,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交往的异化”。

这就进一步证明,当代大众文化艺术形态,尤其是影视艺术和网络艺术等重要类型,之所以迥异于既定的文艺形态,就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以致它们的文艺观念、审美价值生成与实现机制,甚至作家、艺术家的社会身份,也都与以往有了极大的变化。这是社会文化变革在文艺领域中的深刻反映,表明在全球化语境下,当代文艺的存在方式与话语系统,正从一元走向多元悖立、互动的发展格局。既往的文艺形态(包括口头的、书面的文艺形态)与当代大众文艺形态(特别是电子文艺和电脑文艺中的网络艺术),都是复杂、多元文艺新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相互悖立与互动,彼此吸纳与扬弃,形成多元共生的动态结构,从而显现出各自存在的意义和彼此无法取代的价值,并预示着一个新文艺时代的到来!

面对当代文化艺术复杂多元的变化,文艺理论批评亟须进一步转变思维方式,拓展视界,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和方法,以利于文艺发展与理论创新。

首先,要立足文艺变革实践,确认文艺旨在满足和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文化需求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打破以往阐释文艺价值、功能的中心与边缘、雅与俗、先锋与后锋的二元对立模式,寻求在历史唯物主义宏观视野中,不同阐释、批评主体切入、理解文艺对象的独特角度与范式,形成与多元文艺互动共生格局相适应的多种文艺理论批评话语相互交流的动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揭示文艺多样性的各自价值、功用与局限,深入理解各种文艺形态、审美特征在相互对话与竞争中可能发展的前景。

显然,文艺理论批评格局的这些变化,不但体现了当代文艺变革发展的要求,更是当代人类的文化自觉及思维变化的产物。如所周知,当代的人们不仅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经济水准的不断提高;而且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警惕人自身的物化、工具化、异己化,力求通过高扬人文精神,克服科技理性的片面发展与弊端,促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砺相长,推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由此驱动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越单纯的“主体——客体”或“主体——中介——客体”模式。这正是德国现象学家、哲学家胡塞尔晚年试图阐明的有关主体间的问题。在他的思考中,先验的自我变成了主体间的自我,世界于是变成了主体间的生活世界。[5](P96-97)他的思考,反映了现代以来人们愈加清晰地意识到,单纯的“主体——客体”或“主体——中介——客体”的模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时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精神交往时,就会陷入“他人不是客体”的困窘。所以,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或译作“主体际性”,作为现代哲学概念所指称的“主体和主体共同分享着经验,这是一切人们所说的‘意义’的基础,由此形成了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信息平台”;“并以此将众多主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意义的世界”[6](P239)的交往理论,对于任何一门科学,任何一种知识、思想的生存、发展,都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即它们必须具有主体间性,才能成为主体之间交往的内容,从而在主体和主体间生成意义。

对于当代文艺理论批评来说,如果不能形成多元范式、话语主体之间的比较、对话与竞争,就不能深入理解多元语境中各种文学现象的特征及其在整个文艺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意义,更谈不到进一步促进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总体发展水平。因为,“没有比较,就不能显现差异,没有对话,就没有彼此间共同性,也就没有交流的基础;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的动力,也就没有创新”[7](P9)。一句话,文艺理论批评就不可能充满活力和生机。

其次,正像文学艺术的创新必须遵循文艺发展的规律一样,当代文艺理论批评的创新,既要充分体现当代文艺构成的多向度、多层面、交叉性和复合性,拓展文艺观念;同时又须凸显文艺所以为文艺的基本特质,发现、探求当代文艺嬗变中的种种悖论,对充满变动性和不确定性的新文艺形态作出学理性的阐释,为深化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重构文艺的基本概念、范畴,提出新的话题,从文艺实践概括出新的观点。

事实上,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人们已经发现,文艺创作和生产的原创性缺失,正是当代文艺的普遍性症疾之一。这当然可以归咎于当代复制文化与影像技术的发展;但也不应忽视作家、艺术家对文艺的自律与他律、传统与未来的态度问题。文艺现代性的发展历程证明,文艺的自律、自主性的实现,只有在充分考虑他律又超越他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因为文艺在观照、传达人类心灵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融汇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即是说,它本身既是精神文化的一个构成要素,同时又以自身的特性、方式去展现社会文化的变迁。从而决定了一个时代的文艺不仅描绘时代的社会面貌,同时也反映时代的文化风貌。只须阅读那些划时代的文艺巨著,从本国的《红楼梦》到外国的《高老头》和《战争与和平》,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时代的文化总是最大量、最集中、最具体地反映在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以至成为历史学家研究文化史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8](P54-55)。在这种反映中,文艺家总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感受给予特定社会文化现象以直观、生动、经验的描绘,以致我们看到的特定时代社会的文化景观和氛围是那么真切、活泼、有趣,从而触摸到文化的总体状貌或发展动向。这就是巴尔扎克所说的“写出许多历史家没有想起写的那种历史,即‘风俗史’”[9](P62),或者如路易·阿尔都塞所言:“……艺术所以是艺术,是因为它脱离开意识形态,同时暗指着意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使我们从内部或通过一种内部距离‘感知’(而不是认识)作品所坚持的意识形态”[10](P165)。总之,当代艺术与科学的任何变异和创新,都是以批判传统作为新事物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先锋与后锋的艺术对抗,没有科学中进步与落后的对抗,艺术和科学是难以变异、创新的。但是,在科学中,一种新的思想或学说的产生,就往往意味着一种旧的思想或学说的死亡。虽然从科学的承继性说,后辈科学家应牢记先辈科学家的贡献,继承前辈科学家的探索和献身精神,但事实上,科学进步的历史恰恰就是一部链性遗忘的历史。艺术则不同,“虽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先锋与后锋的对抗,每一个时代都与它的前续时代构成一种先锋与后锋的对抗状况,但是,谁也不能因此而作出结论说,先锋的就是具有审美价值,而后锋的就是不具有审美价值的,或者说,先锋的就是对后锋具有终结威力的”[11](P308)。因为前者并不能取代后者,也不能使人们遗忘后者。更重要的,先锋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它可能很快就成了后锋,它是速变的甚至是速朽的;在有些情况下,先锋与后锋会相互转化,先锋的变为后锋,而后锋的变为先锋的。可见,文学的变异、创新,既否定、批判了传统的僵化和陈腐的东西,又继承和提升了传统富有活力的东西。只有平庸的文艺家才视传统为包袱;只有那些毫无审美追求的艺术家,才把文艺的自律与他律绝对地对立,视他律为其创作的动力。

所以,当代文艺理论的创新应面对这些悖论,探求产生悖论的多元语境(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中不同文艺形态审美价值的差异和冲突,它们在互动中显现出适应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体的审美需求,以及与人类精神文化总体发展趋向的普遍性之间的深层关系。唯其如此,文艺理论批评范式与格局的新构建才不会走向单向度的局限,即不是把各种新媒体文化的兴起对既定文学艺术形态的影响看成单向的,甚至具有终结威力的;而应视为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当代文艺的变革发展。一方面,各种新媒体文化的兴起,改变着文学、艺术的存在方式,促使其拓展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走向大众,融入大众艺术审美活动的文学、艺术,又会以其富有艺术性的魅力和高远的审美境界,提升大众艺术审美活动的意蕴与文化品位。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形态,去实现人类精神文化总体发展的理想。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在全球资讯时代,人类面临的仍然是历史上多次遭遇的共同问题:如生死问题,即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生存问题;权力关系与身份认同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问题;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问题,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追求这些方面的‘和谐’是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共同目标”;“但这种‘普遍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中有完全不同的表现,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殊性”[2](P23)。因此,我们在探究当代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艺术审美形态的崛起,以及它们与既定的文学、艺术的悖立和互动时,也就无法回避此论题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事实上,新媒体文化和大众日常消费性审美活动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兴起,就存在着这种新型文化、艺术与西方后现代(后殖民)文化的复杂关系。尤其是消解文化艺术的深度模式的倾向,更是后现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症疾,对于这类价值观,连同大众文化的科学至上、消费主义等特征,都必然要经过本土化的筛选、淘洗,才能分辨其良莠而决定取舍。从这一点看来,文学经典、高雅艺术的普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借助大众媒介与手段,以较高的精神价值和审美旨趣,去满足和提升大众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既克服那些独立于大众生活之外的“纯文学”的缺陷,又避免后现代文化“削平深度”的绝对化的弊端。可以预期,经过不断调整、更新的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必将迎来“凤凰湟pán@①”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残雪。真正的纯文学形势大好[N],中国文化报,2002.7.3(2).

[2]郝立新,张伟。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全球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6):25.

[3]黄鸣奋。超文本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

[5][德]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下卷)[M].王炳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7]金元浦。“间性”的凸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8]狄其骢等。文艺学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9]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0]路易·阿尔都塞。关于艺术问题给安德烈·达斯普莱的复信[A].列宁和哲学及其他论文[C].本·布鲁斯特译,伦敦:沃索出版社,1971.

[11]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2]乐黛云。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文化发展[A],文学理论学刊(第2期)[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字库未存字注释:

论文论文 篇3

对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当然是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古人高尚的情操。中职学生的情感感悟力和审美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教师在内容方面多做一些点拨,这自然就需要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那么如何发问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呢?首先当然是让学生把握文脉。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法是设置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仍以《前赤壁赋》为例,在疏通字词后,让学生进一步自由朗读全文,并思考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本文景、情、理完美融合,全文哪些文字写景,哪些文字写情,哪些文字写理?二是本文一个显著特色是“主客问答”,“客”从第几节出现,哪几节文字都是写“客”的?这两个问题都是从文章的内容入手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中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主客问答”这个写作特色上,引导学生从写作特色的角度去感受文章。从疏通字词读音到了解文章内容,再到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的过程符合人的基本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二、问在字句,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文言文的精髓藏在文字之后,想要深入感受古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对文言文的把握就必须细致到字句。想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句明察秋毫,自然少不了教师的高水平。那么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又该做些什么呢?当然首先得把握段落的关键字词,其次设计相关问题。如《前赤壁赋》中为了让学生把握作者心情的变化,笔者设计问题:作者夜游赤壁时一开始心情如何?从哪一节的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中的哪个字说明了这一点?学生通过筛选提取信息,回答“:苏轼夜游赤壁开始时心情非常不错,从第2节的第一句话‘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可以看出,最关键的一个字是‘乐’。”这样的提问能有效提高学生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一能力对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问在字词“,以文带言”,掌握文言知识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字词,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对学生来说像外语一样,还有一些古代文化知识早已成为历史,但对理解整篇文章却又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就字词提问呢?仍以《前赤壁赋》为例,说说如何“以文带言”,把字词解释等古文知识融入到段落的分析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笔者追问学生具体是什么时候,学生对照注释可以回答“壬戌年秋天,农历七月十六”,由此顺便带出对古代干支纪年法知识的讲授,和对“望”“既望”“朔”“晦”的介绍。“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意思是“苏轼和客人在赤壁泛舟”,让学生比较古今句式的不同,从而判断出该句是倒装句。“以文带言”环节在一堂文言文课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每堂文言文教学课必须经历的环节。在字词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古文知识的分析中,既要照顾到知识点的典型性,又忌面面俱到,教师应着重帮助中职学生建构文言文知识系统。

四、问在修辞,把握文章特色,体会语言之美

文言文言简义丰,充满语言的魅力,有的文言文大量运用了修辞,非常值得今人借鉴。如《前赤壁赋》因为是赋体文,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从对偶的角度去朗读分析文章,可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也能更快成诵。如该文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又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利用中职学校课时安排宽松的优势,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体会,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修辞美和语言美上来,让其进一步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当然,文言文课堂究竟该“问”在何处,也要依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写作风格而有所不同。以上的讨论主要以《前赤壁赋》为例,因为这篇文章在中职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算是难度最大的了。如果能够理解这篇文章,理解其他文章就不在话下了。其他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赤壁之战》等,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教师提问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又如《师说》《劝学》这样的议论文,则应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发问,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比喻论证。中国古代文人特别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引导学生体会古人的思辨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

论文论文 篇4

关键词:日文;论文;文体特点

目前大部分高校日语专业的本科生要求用日文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往往安排在第八学期或第七学期。虽然开设了写作或论文写作等课程,但是在缺乏系统、有针对性的指导,以及大量研读日文论文的情况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在语言表达这一形式层面上出现的错误,有一些是语法错误,而更多的是由于不熟悉日文论文的文体特点造成的遣词造句方面的错误。本文将列举一些例子,分析日文论文的文体特点以及论文中不能出现的一些词语和形式。

一、“である”体的文末表现

日文存在简体(“だ/である”体)和敬体(“です·ます”体)。学习日语,一般都是从学习敬体开始的,而且在本科生四年的学习中接触的书面文字也大都是敬体结句。很多学生在写论文时,没有专门学习、训练过敬体和简体的区别使用,不知道简体的句子该如何结句,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论文要求简体结句,而使用敬体(“です·ます”体)结句。使用敬体文体的文章,往往是存在听话者(读者),或者假设存在听话者(读者),而发话者以一种尊敬、礼貌的态度将所要传达的信息、陈述的事件传递给听话者(读者),体现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最典型的敬体文章是书信。所谓的“敬”,就是在于尊敬听话者或读者,这种尊敬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来源于日文敬语表达体系中的“丁寧語”。

然而,论文、学习报告是阐述客观事实、表明逻辑推理过程、提出自己观点的专业性学术文章,不同于书信文章,不存在预设的读者对象,无需表示尊敬。因此,论文中不使用“です·ます”体,更无需出现“差し上げる、いただく、申し上げる、おっしゃる、いらっしゃる、まいる、なさる、いたす”等敬语、自谦语。一般日文论文使用简体中的“である”体,而不使用“だ”体,这是由于前者给人更加客观、正式的语感,而后者更倾向于口语等比较随意的场合使用。同时,论文也有异于报刊文章,应使用准确、严谨、简明、平易、庄重的语言,不能使用倒装句、省略句以及名词直接结句等带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语言表达形式。[1]关于“である”体的句子,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形容词(一类形容词)谓语句应以形容词终止形结句,不能在形容词(一类形容词)后加“である”。

二、多使用被动句和自发句

在日文的说明文、论文中经常使用被动态和自发态句子。“态”(ヴォイス、態)主要指与动作有关的施事或受事在句中的语法地位变化,以及说话人表述事物时的视点变化等。“态”的表达形态包括主宾格变换、动词词尾的规则性变化等。日语的“态”这一语法范畴主要指主动态、被动态和使役态,但广义的“态”还包括可能态和自发态。此外,有些学者将动词所表现的相互行为、授受关系以及自动词与他动词的对应关系等也看作“态”的一部分。[2]主动态句子是说话人站在动作主体的视点描写事态,而被动态和自发态是说话人站在客观事物的视点描写事态。在论文中,就研究对象而言,站在研究对象的角度来客观地分析说明、解释问题,使用被动态句子会显得非常自然。同样,在论文的论证过程中,经过逻辑推理论证后形成某种结论、观点,使用自发态句子会给人一种客观、自然的感觉。具体例如下:

1.Lakoff&Johnson(1980)、Lakoff(1987、1990、1993)などによって、まず認知现象としての概念メタファーの重要性が指摘され、その深さと広がりが解明されてきた。その要点はメタファーとは単なる言語表現の問題ではなく、我々が世界を理解し認識する際の本質的なやり方なのだということにある。

2.「軽い·重いという概念が物体の重量の領域から動作の遅速というより抽象的な領域へと投影されるメタファーは、日常経験される重いものは動きが鈍いという認識から生じるメトニミーに支えられていると考えられる。[3]

三、多使用双汉字构成的汉语词汇

日语的词汇可以分为和语、汉语、外来语、混种语。而在日文论文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使用汉语词汇的比率是相当高的。这是因为相对和语词汇来讲,汉语词汇更多地表达“抽象关系”和“人的活动”。另外,从语体来看,当存在一个汉语词和一个和语词表达一个相近的意思时,通常汉语词为书面用词,和语词为日常用词。书面词用于文章或比较正式、公开场合的演讲,论文中的用词属于书面用词。双汉字构成的汉语词汇较单个汉字词汇显得更加郑重,更加书面化。因此,日文论文语言中多使用双汉字构成的汉语词汇。例如,一般口语和文章语中的词汇:私、この節、見る、思う、比べる、述べる、調べる、前に述べた通り、筆者の知る限りでは、よく知られる、たくさん。对应在论文的双汉字汉语词汇分别是:筆者、本節、観察する、考察する/判断する、比較する、言及する、調査する/観測する、前述のとおり、管見では、周知する、多数。

四、论文中不能出现的一些词语和形式

日文论文除了不能使用“です·ます”体之外,其文体还有一些特点,如:不能使用终助词,不能使用缩约形,不能使用拟声拟态词等等。

(一)终助词

日语的“终助词”,是接在句末或句节的末尾,表示疑问、禁止、感叹等各种语气的助词,相当于汉语的语气助词。论文属于科学性说理文章,不存在预设的读者对象,不存在实际对话的交际功能,而且论文要通过具体的数据或者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分析论证,既不靠“よ”来强调说话人的观点,也无须用“ね”来征求读者的认同和意见,更不能用“わあ”像文学描写一样来叙述论文。因此,日文论文的句子中不能使用体现情态(モダリティ)的“か、かしら、さ、ぞ、ぜ、わ、よ、ね、の、かな”等终助词,例如,一般语言——影響力があるよ、こちらの方が一般的だよね、明らかになったなあと思う,对应的论文语言分别是影響力がある、こちらの方が一般的である、明らかになったと思う。

(二)缩约形

缩约形是指在实际口语中,为发音便利而出现的音的脱落或融合,即形成了比原本的语音形式更简单的语音形式的现象。[4]论文属于书面文章,语言形式要求规范严肃,因此不能使用口语,更不能使用对话中出现的缩约形,应该使用产生缩约形之前的原形。例如,一般语言中常见的缩约形~ちゃう、じゃない、~とく、~てる、~なきゃ、~って,对应的论文语言分别是~てしまう、ではない、~ておく、~ている、~なければ、~という。

(三)拟声拟态词

拟声拟态词是表示事物声音、状态的词,这类词语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力、现场感和主观性,使语言显得通俗、生动、活泼。但是,论文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其用词不能使用缺乏客观性和严肃性的拟声拟态词。如果一定要表达类似的意思,可以选择其他近义词替换。例如,一般语言ごちゃごちゃになっている、ぺらぺら話している、どんどん進んでいく、だんだん増えている,对应的论文语言分别是混乱している、よどみなく話している/流暢に話している、急速に進んでいく、次第に増えている。

(四)避免过多使用动词、形容词等活用语的“て”形承接前后分句

现代日语中接续助词“て”接在动词、形容词等活用语的连用形后,起到接续的功能,其所连接的前后分句处于对等、并列关系,表示动作、状态、事项的继续或演变推移。然而,动词、形容词等活用语的连用形本身就有中断前句、接续后句的语法功能(活用语连用形的中顿法)。因此,两种形式在中断句子,承前启后两个分句的语法功能上基本是一致的,区别在于用活用语连用形承接前后分句比用接续助词“て”更具有书面语色彩。如果过多使用活用语的“て”形承接前后分句,论文就会丧失书面语色彩;“ず”是日语文言中的否定助动词,“せ”是サ变动词“する”的未然形,在同样表达否定意思时,“~せず(に)”比“~しないで”更带有日文古语色彩。日文论文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动词、形容词等活用语的“て”形承接前后分句。例如,一般语言現状を分析して、原因を究明する,使用頻度が高くて、誤差率も高い,動詞の前項に頼らないで、後項で決める,相談しないで、決めた,对应的论文语言分别是現状を分析し、原因を究明する,使用頻度が高く、誤差率も高い,動詞の前項に頼らず(に)、後項で決める,相談せず(に)決めた。

五、结 语

综上所述,日文论文的文体特点包括:使用“である”体结句,多使用被动句和自发句,多使用双汉字构成的汉语词汇,不能使用终助词、缩约形、拟声拟态词,以及避免过多使用动词、形容词等活用语的“て”形承接前后分句,等等。

参考文献:

[1] [日]浜田麻里,平尾得子,由井紀久子。大学生と留学生のための論文ワークブック[M].东京:くろしお出版,1997:2.

[2] 翟东娜。日语语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0.

[3] [日]田中聡子。「口の慣用表現-メタファーとメトニミーの相互作用-[J].言葉と文化,2002,(3):6-10.

经典论文 篇5

或许,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得到的,但却总是对那些不曾得到的难以忘怀,于是,放弃自己所有的,追寻自己所没有的,便成了我们一生的目标,但我们何曾想过,那些想得到的,根本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的人穷尽一生追寻所谓自己想要的,但到了最后,才懂得,那些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于是回过头来拥抱自己所拥有的,但那一切早已烟消云散。

珍惜。时间

曾经的我们,疯狂过,悲伤过,哭过,笑过,时间,在儿时匆匆流过,懂事了,渐渐明白了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能就这样让时间白白度过,可青春的热血,却驱使着我们在晨光与夕阳下,挥洒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又渐渐,升入初中的我们,终于在老师的催促下,家长的劝说下,开始珍惜我们不愿珍惜的时间,在被动驱使的情况下,我们依旧热血,依旧疯狂,依旧不懂珍惜为何物,便继续浪费着时间,却不知,时间不等人,它,早已在我们的汗水下,悄然溜过。

珍惜。感恩

过去的我们,是孩童,是快乐的代表者,是青春的行使人,但却总是想着如何花光零用钱,买玩具和漂亮的东西,满足自己强大的虚荣心,但一直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却从来没想过感恩任何事物,总是感觉家长对我们的付出是应该的,老师对我们的管教是应该的,阳光的照耀是应该的,雨露的降临是应该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但是,我们确实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感谢任何人,任何物,因为父母,我们才可以出生,生长在阳光下,因为老师,我们才可以获得知识,拥有智慧的头脑,因为阳光,植物可以自由的生长,我们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因为雨露,世间一切都变得湿润,所以,感恩,值得我们珍惜,至少在多年之后,我们不会因为自己不会感恩而悲伤。

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因为迟早有一天这一切也会消失,变成了美好或悲伤的回忆,珍惜美好的一切,只有学会珍惜,世间才会更美好,只有学会珍惜,人们才不会感到孤独,不会一生碌碌无为,所以,珍惜吧,我的朋友,珍惜,或许,就是永恒。

设计论文 篇6

关键词:文脉文化符号形式符号结构意义

设计中的文脉主义,在建筑中一直是个颇多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国粹主义者手中的一柄利刃,砍向诸多的现代设计。它亦曾为政府官员所青睐有加,这一点北京的诸多头顶“青皮小帽”的建筑便是佐证。笔者并非建筑界内人士,断不敢发“无知者无畏”式的议论,但有感于近来国内产品设计的不断异化与盲目的拼贴、移植既往事物中的文化属性,并简单的冠之以“文脉”的冠冕,故试图在产品设计的领域探讨一下什么是文脉,为什么需要文脉以及如何表现文脉。

什么是文脉(What)--文脉的解释

所谓文脉,英文即Context一词,愿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语言学中,该词被称作“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更广泛的意义上,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的关系。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那么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对于每个人来讲都似乎是个很熟悉的东西。比如儒家文化,玛雅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甚至厕所文化,地铁文化等等。文化似乎是一件万能的魔衣,任何生活琐事只要套上它就会显示出庄严的法相。但文化似乎又很陌生:我们不能象把握“苹果”这类“物词”一样,因为文化在这世上找不到它的对应物;我们也不能罗列一些“性质”词来描述它的属性;当然,尽管西安的兵马俑,北京的紫禁城,巴黎的卢浮宫,中国的筷子,西方的刀叉都属于文化,但是文化也不是个集合名词,因为那样,文化便会是一个堆满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杂货铺。在历史上,许多智者哲人试图给文化一个“精确”的定义,从人类学家泰勒到哲学家康德,自1871-1951年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但似乎都不能表述文化的全部内涵。既然我们对文化的剖析是为了理解文脉的概念及其功用,那么在这一点上,卡西尔的文化观似乎更有帮助。

卡西尔认为:人有超越自然世界的一面,那就是文化的世界。“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符号化”的活动所创作出来的“产品”,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都是这个“产品”的一部分,而它们内在的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真正本质,也就是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必然的把人塑造成“文化的人”。今天的人类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的世界中,更生活在“文化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人为事物”的总和。从居住的建筑到使用的器物,从抽象的道德到具体的法律,从艺术宗教到科学技术。“文化就是你的生活方式”,文化的概念如此之大,所以只有在宏观上才能真正把握它的本质定义。

经典论文 篇7

也许大家都读过朱自清的《匆匆》吧!时间是宝贵的,是无价的。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量的,要多少有多少,珍惜自己拥有的,仅剩的时间吧!

有人说,我们是早晨八、九点时的太阳。但太阳也有落山的时候,我们总是以为,还有很多的时间,慢慢来,今天的事明天再做。试问一下,你还有多少个明天?时间是不等人的,别以为一切还可以重来过。总感觉时间有时快有事慢,慢的时候就像老人拄拐杖走路,慢吞吞的;快得像火箭一样“嗖”地飞走了,留下的还有什么呢?它到底是快和慢,是长是短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珍惜现在,把握未来。记得有一首明日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是啊,当你度过了一天,也就少了一天的时间。时间就像一个沙漏,正向岁月的尽头倒计时,积少成多,总有一天我们会迈向死亡,写下生命之书的最后终结。

我们究竟还拥有多少个明天,多少个明年呢?也许,你会埋怨时间,为什么那么不公平?有人长命百岁,有人却只活了短短几年,其至几个月呢?其实,只要是生活有意义,海信快乐的度过每一天,有何必在乎生命的长短呢?一个人碾碾无为,甚至一无所有,他就算活了一千年,一万年又有何意义呢?一个人虽英年早逝,但他做了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他的生命只是昙花一现,也不枉此生,他不会在世界上消失,他会永远存活在这个世界,会永远花在人们的心中。

莎士比亚说:“我荒废了时间,时间便把我荒废了。”时间是公平的,它给予了每一个“伟人”快乐,时间给予世界上每一个人的会不会同样也是快乐呢?不,他只给予“伟人”快乐,它给予每一个“庸人”的是无尽的空虚。人的一生不可能总风平浪静,一帆风顺。正确对待每一个挫折,困难,每一个人今天才是关键。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珍惜所拥有的时间,它会让你体验人世间的快乐,真情,幸福……

经典论文 篇8

首先,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xxx刚教授。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完成,整个过程都是在我的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的治学严谨和谦和待人。“百炼成钢”正适合形容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的导师,他对待工作一直精益求精,秉承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原则,独有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也令我们这些学生折服。研究生期间,老师不仅精心指导我的学术研究,而且对我的生活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身为会计学院副院长的他,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总会抽出自己宝贵的时间关心我们学习或是日常生活。在我遇到困难时,导师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我、鼓励我,即使在我犯幼稚低级错误的情况下,他也会耐心地为我讲解分析,并且不断地安慰我、鼓励我。在这里,向恩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妈妈,在我十几年的漫漫求学路上,付出最多的就是我的妈妈。我的母亲一直默默地支持我、鼓励我,给我最强大的精神支持。在我取得成就时,她第一个为我高兴,在我失意时,她也是第一个与我一起分担,为我解忧。同样,我的父亲也是竭尽所能为我付出,没有你们的无私付出,就没有我的今天。

再者,我要感谢我亲爱的 5603 的全体室友——胡水英、孔银博和纪端。感谢这3 年的时光有你们的陪伴,给予了太多的欢声笑语,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研究生生活。高兴的时候有你们陪我笑,伤心的时候耳边有你们的安慰,困惑的时候有你们的帮助,这一幕幕我会牢牢记得。我还要感谢我的一名本科同学蔡勇,在我论文遇到瓶颈时,是你的热心帮助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解开了我的困惑,给我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让我的论文顺利完成。

最后我要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和专家教授,感谢他们百忙之中参与本轮恩的审阅与答辩。由于本人时间、阅历和能力有限,该论文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感谢他们对本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经典论文 篇9

时光荏苒,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在毕业论文完成之际即将接近尾声。回首两年半的点点滴滴,充满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收获了友谊,学到了知识,得到了历练,这将成为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一段时光。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感谢。

首先,我要忠心感谢恩师戴娟萍教授两年以来给予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从本文的选题到细节处理,无不倾注了戴老师的心血,尤其在笔者受阻之时,戴老师更是多方启发、鼓励;并且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帮我检查论文,指正不当之处。戴老师勤勉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真诚和热情的人格魅力,都给了我许多人生的启迪,将使我终身受益;只言片语,不能道尽心声,但感激之情定会铭记于心。

其次,感谢汪祥耀教授对我学术上的指导,感谢汪老师在会计准则研究方面的引导,汪老师渊博的学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严谨的治学之风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为我的学习与成长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感谢于永生教授、李文贵教授、柯东昌老师在论文开题中给予诚恳的建议和指导,也感谢高汉祥老师、蔡海静老师以及浙江工商大学的叶会老师在预答辩中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同时也感谢浙财大所有老师的精彩授课,他们无私的奉献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让我在学习中受益匪浅。另外,还要感谢陈东老师和郭媚老师对我们会计学院全体研究生所做出的努力和无私奉献以及对我学生工作的认可。

再次,感谢刘江镇师兄、张斌师兄、徐濛娜师姐以及杨倩师姐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关怀和鼓励以及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指导;感谢周晓南、雷蕾和王丽娟在各方面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师妹童音音、姜王骄、晋会敏、魏妍炘、李聪和潘金瑾在数据处理和收集方面的帮助。感谢室友吴心驰、朱聪聪和孔骋涛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朋友和同学们,正是你们一路的陪伴,让我的学习生活多了几分快乐,少了些许烦恼。

最后,我要向培育和关怀我的父母表示深深的感谢,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得以在漫长的求学道路上获得进步和喜悦。感谢我亲爱的姐姐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默默的关心和支持。感谢王霜琴同学一直以来的陪伴,你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前进的动力;一路上,感谢有你。

完整的论文 篇10

相传,李白死后葬在采石江畔,来往的文人墨客总爱在他的墓前提诗。一日,一位名曰梅之涣的文人经过,见此情景,便愤然在墓前提曰:“采石江畔一坏土,李白诗名传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其是在讽刺那些自不量力的人,这便是班门弄斧的典故。我对梅之涣的认识不敢恭维。

我认为敢于在名家前面显示才能、提出异议的人往往自我意思强,能大胆的表现自己。老子说过“自胜者强”,现代革命家xxx也说:“人就是应该有顽强表现自己的精神。”伯乐当年发现千里马,不也就是千里马不凡的一声长嘶吗?《史记》写毛遂自荐时,面对平原君的不信任,毛遂的一番论述颇为精彩:“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你看到这锥子,要是你早点把它放在袋里,难道光露个尖儿吗?”毛遂自比冒尖的锥子,而他正是具有了这种自我意识才赢得了展示才能、留名青史的机会。反之,若不敢在鲁班门前耍耍“大斧”,就没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岂不碌碌一生?

同时,“班门弄斧”贵在于有认真的科学态度,向权威提出质疑,不人云亦云。xxx就敢于向权威挑战,以风筝试验推翻了巴黎皇家学院罗勤院长的观点,证实打雷是一种放电现象。我国女科学家修瑞娟也是如此,敢于提出不同观点,最终她的微循环机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被称为“修氏理论”。其实,“大斧”到底“耍”得是否完美并不重要,至多在高手面前露个破绽,贻笑大方,总比那些怯懦保守而又自高自狭的“老朽”强上千倍万倍。试想,倘若那位木匠祖师鲁班没有一点“师门弄斧”的精神,他岂能胜于他的师父?这样代代相传,代代而逊,岂不大谬而特谬?

总之,我认为在新时代,年轻人应该敢于创新,敢于冲破前人的樊笼,应具有“班门弄斧”的精神。梁启超说过:“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年轻人犹如“红日初生,其道大光。而少年强则国强,难道今天的当代少年就不应该担起时代的重任,冲破“樊笼”,在“鲁班门前”耍耍“大斧”,拥有一点“班门弄斧”的精神吗?

完整的论文 篇11

甲方:

乙方:

经双方友好协商, 更好的发展业务,甲方同意将公司的所有权转让给乙方,乙方自愿接受该公司的所有权,特签定以下协议:

1、乙方变更法人及各项变更手续(转让协议书签字后)。

2、变更法人之日前,公司的债权、债务由甲方负责,转让前在经营期间发生的一切经济、法律问题,由甲方处理。

3、变更法人之日后,公司的债权、债务由乙方负责,在经营期间发生的一切经济、法律问题,由乙方负责。

4、甲方在中行北城支行开的基本帐户,由甲方一方,作为回款专项用,并且保留到应收款和应付款帐目全清日止,乙方不能擅自使用其帐号。

5、甲方应收的货款,已开具发票的 和未开具发票的还有正在运行中的业务合计:,由乙方帮助甲方在 年 月 日前付清甲方,协助甲方每月到银行打一张银行对帐单。款回到帐户上,乙方不能使用,并且第一时间付给甲方。其它单位的应收款回到帐户上,乙方也不能使用并且也第一时间付给甲方。

6、本协议签定之日起,双方互相遵守,不能违约,违约方要负责赔偿损失。

7、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解决,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存一份,签字后生效。

甲方:

乙方: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完整的论文 篇12

出让方:___________(以下甲方)

受让方:___________(以下乙方)

甲、乙双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将其所持________公司(下称“________公司”)______%的股权转让给乙方之相关事宜,达成一致,特签订本协议,以使各方遵照执行。

一、转让标的

甲方向乙方转让的标的为:甲方合法持有目标公司__%的股权。

二、各方的陈述与保证

1、甲方的陈述与保证:

(1)甲方为依法成立并合法存续的公司法人,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

(2)甲方为目标公司的股东,合法持有该公司__________%的股权。

(3)甲方承诺本次向乙方转让其所持有的目标公司的股权未向任何第三人设臵担保、质押或其他任何第三者权益,亦未受到来自司法部门的任何限制。

(4)甲方承诺其本次向乙方转让股权事宜已得到其有权决策机构的批准。

(5)甲方承诺积极协助乙方办理有关的股权转让过户手续;在有关手续办理完毕之前,甲方不得处臵目标公司的任何资产,并不得以目标公司的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抵押。

(6)甲方确认在本协议签订前,目标公司及其自身向乙方作出的有关目标公司的法人资格、合法经营及合法存续状况、资产权属及债权债务状况、税收、诉讼与仲裁情况,以及其他纠纷或可能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的事件或因素均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任何的虚假、不实、隐瞒,并愿意承担目标公司及其自身披露不当所引致的任何法律责任。

2、乙方的陈述与保证:

(1)乙方为依法成立并合法存续的公司法人,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

(2)乙方对本次受让甲方转让目标公司%股权的行为已得到了有权机构的批准,并对目标公司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

(3)乙方保证其具有支付本次股权转让价款的能力。

(4)乙方保证在其成为目标公司的股东后将进一步促进和支持该公司的发展。

1、甲、乙双方同意并确认,本协议项下的股权转让价款为¥________________万元人民币(大写:人民币____________元)。

2、甲、乙双方同意,待目标公司____%股权过户至乙方名下后____日内,由乙方将股权转让款一次性支付给甲方,甲方应在收款之同时,向乙方开具合规的收据

三、协议生效条件

当下述的两项条件全部成就时,本协议始能生效。该条件为:

1、本协议已由甲、乙双方正式签署。

2、本协议已得到了各方权力机构(董事会或股东会)的授权与批准。

四、股权转让完成的条件

1、甲、乙双方完成本协议所规定的与股权转让有关的全部手续,并将所转让的目标公司______%的股权过户至乙方名下。

2、目标公司的股东名册、公司章程及工商管理登记档案中均已明确载明乙方持有该股权数额。

五、违约责任

1、甲、乙双方均需全面履行本协议约定的内容,任何一方不履行本协议的约定或其附属、补充条款的约定均视为该方对另一方的违约,另一方有权要求该方支付违约金并赔偿相应损失。

2、本协议的违约金为本次股权转让总价款的5%,损失仅指一方的直接的、实际的损失,不包括其他。

3、遵守协议的一方在追究违约一方违约责任的前提下,仍可要求继续履行本协议或终止协议的履行。

六、协议的变更与终止

1、本协议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签订书面补充协议方可对本协议进行变更或补充。

2、双方同意,出现以下任何情况本协议即告终止:

(1)甲、乙双方依本协议所应履行的义务已全部履行完毕,且依本协议所享有的权利已完全实现。

(2)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解除本协议。

(3)本协议所约定的股权转让事宜因其他原因未取得相关主管机关批准。

本协议因上述第(2)、(3)项原因而终止时,甲方应在10日内全额返还乙方已经支付的股权转让价款。

3、本协议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七、保密

任何一方对其在本协议磋商、签订、履行过程中知悉的对方的生产经营、投资及其他任何方面的商业秘密,不得向公众或任何第三人泄露、公开或传播此等商业秘密;也不得以自己或其他任何人的利益为目的利用此等商业秘密;除非是:

(1)法律要求;

(2)社会公众利益要求;

(3)对方事先以书面形式同意。

八、附则

1、因履行本协议产生的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如协商解决不成,任何一方可向协议签订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予以解决,可另行签署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目标公司存档壹份,其余一份报公司登记机关备案。

甲方:

乙方: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论文论文 篇13

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促使其积极主动完成相关研究,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结果。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指导教师和选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指导教师根据选题情况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进一步确定论文题目,该办法的好处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可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不足之处是容易出现“扎堆”现象。日本的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农工大学、神奈川大学和京都大学等却采用单向选择的方式,即只有学生选择指导教师,而指导教师需无条件接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然后与指导老师协商进而确定选题。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也是双向选择,指导教师先填写信息表,包括近年承担的项目情况和毕业论文题目、本年度拟开展的论文题目等内容,学生根据信息表选择指导老师和论文题目,这种方法极易出现“扎堆”现象,并且指导教师在信息表中提供的信息有限,无法实现面对面的及时交流,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课题之间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建议指导教师与学生的选择采取双向选择和单向选择相结合的办法,即以学生的选择为主要考虑要素,除非是因为选择的学生太多、实验室面积限制或课题经费困难等因素,指导教师可以婉拒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前专门组织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见面会,每位教师都要详细、全面地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课题及目前研究进展情况,尤其是学生毕业论文时参与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实现真正的双向选择。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

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不宜要求过高,该环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和综合素质,进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选题脱离本专业实际,缺乏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2.缺乏创新,墨守成规,没有独到的见解。

3.选题未与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出现虚拟课题。因此,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时应遵循三个原则:①要求体现基础性、前沿性、探索性、实用性、价值性、现实性和创新性。②毕业设计题目要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③题目的选择一定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实际选题时,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选题以科研课题为依托,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快教师的科研进度。由于科研活动周期一般要长于毕业论文的时间,故选题时要注意兼顾科研活动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一般选题反对题目陈旧、一题多届。但对于教师一定研究基础的课题,在强调质量监督和保证学生受到全面系统锻炼的前提下,应让每届学生的研究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大和延伸。根据本专业特点,按照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符合培养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科学可行等原则,拟出供选题目。提倡和鼓励学生自由选题。学生经过几年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自身对某些课程的兴趣和心得体会出发,或是对课程内容的发展延伸有了新的发现,经大量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和文献系统归纳分析后进一步和指导教师沟通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

三、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在毕业论文研究期间,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监督与管理。由于制药工程的毕业论文都是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学生和老师交流和见面的机会多,便于日常的监督管理。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应实行随时指导、中期检查和最后把关三个环节控制,尤其是中间检查和最后把关两个环节最好由本专业的指导教师集体或交叉组织完成,并及时将发现问题和建议反馈给指导教师,以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和完成。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是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我校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已实现制度化管理。指导老师根据毕业论文的实际进展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完成所指导学生的中期检查,将结果上报学院和学校主管部门,并及时解决在中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若由于客观原因课题进展不顺利,无法按原计划完成研究内容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重新规划研究课题,甚至更换论文题目。既然是科学研究,失败也是允许的,但没有实验结果就无法撰写毕业论文,因此及时调整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毕业论文的写作

为了提高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实现论文在内容和格式上的规范化与统一化,且要求论文内容数据可靠、立论正确、推理严谨、层次分明、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此外对撰写格式和装订要求也有具体规定,要求学生()将实验过程用规范化的语言进行汇总、整理。近几年学校和学院均加强了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规范要求,使毕业论文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因此,在论文研究工作进入收尾阶段时,非常有必要组织撰写毕业论文的专题讲座,请有经验的教师为毕业学生讲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格式、结构、国际单位制符号的使用、参考文献的引用、实验数据的整理、图表的规范要求等,并就撰写毕业论文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另外,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认真阅读学生的毕业论文初稿并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还应进行反复修改,直至达到学校的要求。

五、毕业论文的答辩

为了公平、客观地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分,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组织答辩委员会统一负责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在答辩前按学号顺序预先制定答辩日程安排表。答辩前要求学生使用PPT阐述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然后回答答辩委员会老师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老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从选题、阐述思路、实验方案、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工作量和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评分,同时规定老师不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评分,答辩结束后再统一进行汇总和表决。这种答辩方式能较好反映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优劣,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论文意图、阐释论文思想和敏锐回答问题的能力,并保证了答辩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要求指导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和责任心。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我校制药工程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过程管理、论文撰写、答辩与成绩评定等环节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和管理办法对保证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有效的、可行的。